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太傻,既然你说未来是一个剧本,其实我也很想问,未来的世界十年内,我拥有的是什么样的剧本?世界范围内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剧本?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什么样的巨大危机?
虽然这个问题有点傻,而且你肯定要说我还保持一贯的顽固的受害者的思维模式,妄想预知未来,然后趋利避害,妄图改变其发展轨迹。是的,我承认我目前好像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世界只有两种剧本,一种是真相的剧本,一种是虚幻的剧本。
现实生活的真相的剧本往往是残酷和无奈的,但是在这个分离的世界中,我要生存就必须面对真相的剧本,所以我想要知道它。而虚幻的剧本,往往是反映人们的美好的愿望与对外在世界的渴望的,是大脑的幻觉,是精神麻醉剂,它不是我们所必不可缺的。小说电影中的霸道总裁、英雄救美、超人拯救地球等等永远不可能发生。
现实就是现实,绝不会因为人的幻觉或期望而改变分毫。我正准备接下来说:虚幻就是虚幻,绝不会在某个清晨梦醒就变成现实。
但是我突然想到了几个科幻小说中的幻想变成现实的例子:地球同步卫星、万维网、潜水艇以及直升机。
被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的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曾于1945年在《无线电世界》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其中详细描写了可将广播和电视信号传播到全世界的远程通信的地球同步卫星系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简直就是妄想,即使是从事这方面专业科学研究的人员,也对此设想表示了怀疑。然而,仅仅20年后,人们便真的发射了名为“晨鸟”的地球同步卫星,而他在文章中提到的长途电话和卫星电视同样变成了现实。于是,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也被命名为了“克拉克轨道”。
还是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杰作,他在1964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拨F字找弗兰克斯坦》,其中讲述的是,由于地球上的电信网日趋复杂,最终发展到了与人脑结构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结果这些电脑最终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超级大脑,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另类的生命。1997年,“World Wide Web”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克拉克的这篇小说,并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做到小说中的全部,但仅仅实现前半部分,便已经改变了世界。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之一、“科学时代预言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开始连载小说《海底两万里》,其中描写了一艘被称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又译诺第留斯号)。要知道,虽然这本书出现之前,潜水艇便已经被发明了出来,但当时的潜艇与现在的潜艇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其主要采取人力驱动。正是受到《海底两万里》的启发,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才于1894年造出了名为“亚古尔英雄号”的潜艇,其中增加了压载舱、驾驶室、潜望镜等现代潜艇的标配设施,并最终于1898年成功下海航行,成了第一艘在公海远航的潜艇。为了纪念儒勒·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1951年12月美国海军部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为了“鹦鹉螺号”。
你看,这岂不是正如太傻说过,应该常说“我不知道”,而不要说“我不相信”,不要去纠结过去和未来,问什么预言,作什么预测,只有现在当下此刻,现实是什么就把握好什么。不要绝对,不要分离,不要恐惧。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现实真相的剧本已然在那里,不会因你的预言或梦想而改变。
时间就是幻觉,你看,任何未来预言、灾难剧本都是虚幻。当你自作聪明地提前去预设、干扰未来事情发展的本来轨迹时,剧本的结局不一定圆满。太傻给的Jim的梦就让你看到,即使是世界末日,真实的世界剧本的发展,也和大脑自我虚幻的情节不相同。
现实就是现实,不管你想把它变成什么样的剧本,他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运行,他会一直以最合适的方式改变着你的人生。
认清这一点,然后坦然接受自己的剧本,不选择、不渴望、不期待、不痛苦,平静地走出虚幻的梦境,凭着“真实的现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