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寂寂燕飘零,药槛兰畦嫩叶生。处处儿童吹柳笛,扶持春事到清明。
——题记
故乡的清明,因为常年在外,已不大记得是怎样的盛大的形式,但仍留在心中的,却只是儿时印象中残留的清明节记忆。
4月4日,寒食节。天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降下雨来,满天乌云密布,但大人们依旧守着习俗,上山采艾草。虽然没有下雨,但山上的路因为潮湿的空气而变得泥泞。采完艾草,天空已下起了雨来,坐在门口看梨花的小孩们及我,即使是小雨却感觉这雨滴滴在身上冷如刺骨,但还好,大人们用着艾草烧起了火,顿时一股暖意上来。可此后老师再怎么在课堂上讲清明的朦胧雨的柔软美好,我都不大相信。
4月5日,清明,空气依旧那么潮湿,天空还下着小雨,似乎处处都是潮湿的,这是一个水的世界。大清早起来,便被大人叫着去撕祭祀的黄纸,但令我们开心的是,可以围着艾草烧的火堆,那似乎是清明时节蒙蒙细雨中的太阳。
要去祭拜祖先了,大人们领着我们一路向后,走着坑坑洼洼的山路,因为路上那沾满雨水的小草,时不时还会打滑。在这细雨如丝的路上,不知是我的幻想还是如何,我听到了有人在吹竹笛,这竹笛似乎在唱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与谁同?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那时我并不懂这竹笛吹的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来还有几分后悔不能与他共鸣。
祭祀之后应该是小孩子最喜欢清明节的一个环节了吧——吃艾草糍粑。其实,在4月34,我们便闹着要吃糍粑,但母亲却不急,只得安慰我们:不急,不急,明儿就能吃上了!祭祀完,我们便立马飞奔了回去,全然不顾那严峻的山路,即使摔几个大跟头也毫无关系。冲入厨房,生怕母亲和奶奶偷吃。若要是清明节不吃糍粑,小孩们便感觉过的不是清明节。
其实这些只是我回忆到的一点儿时清明节,在外地生活久了,对家乡的习俗文化也渐渐感到疏远了。但让我感到悲伤的是,这疏远的并不只是习俗……
4月3日 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