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交作业的时间。
最近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宅家,状态又有点废了,其实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但是总是提不起劲。
这会老老实实来码字,因为不能让每一次改变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前几天看了一个樊登的视频,一个做广告的女生想要转行做保险行业,但是害怕突破原本的人设之后,之前积累的资源、人脉,会因为这个环境对保险行业的不认可,导致带来一些直接损失。
樊登的观点是这样的(整理):
“有一本书叫做《有限和无限的游戏》,里面有一个观点是:无限游戏的玩家,是传奇化的生活,而有限游戏的玩家呢,永远都是剧本化的生活。当你有一个确定的人设,我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么表现的时候,这是典型的剧本化的生活。这种人就永远把自己套在那个容器,硬往里钻,最后成功的证明了我确实是一个这样的人。
当你跟朋友见面,聊到你现在干保险呢,挺好挺好挺好,走了。因为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但你内心当中会觉得失落呀,难受啊,得不到认可啊,这个人脉又消失啦什么的。
如果你只想生活在自己过去的存量当中的话,生活中什么改变都是痛苦的。很多年轻人问萨特什么叫存在主义,我的人生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未来该干什么。萨特回答,他就三个字:去创造。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结果,这一切跟别人无关。我的人生就是我喜欢干啥,我就干啥,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活,我们只需要让自己保证每天在不断的进步。”
这里面说了一个关于“人设”的观点,我们经常说这个那个明星操的什么人设,表里不一欺骗大众,那将目光收回到我们自身,再想一想这个问题呢?有没有觉得细思极恐?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人设,我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应该这样说话不应该那样说话,我只能做这个做不了那个……这都是我们的人设,区别就是有些人设是我们自己给的,有些人设是别人给我们“设置”的。
人身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希望被周围的环境所接纳,因此会下意识的想要得到肯定,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被他人肯定,我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一旦被否定,我们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去走。虽然说的有点绝对,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事实。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不一定每次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但是,当我们某一次偶然的行为被他人固化的时候,在下一次出现同样的情况时,我们却大概率会做出跟之前一样的反应。
那,这些一定都是真实的你吗?
“人设”,最终会影响我们做出客观的判断和决策,让我们在变化的环境中用不变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不同的情况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是一种无形的禁锢。
仔细想一想,每个人都会不经意的去评价和定义另外一个人,而这些评价,都是基于评价人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有一些评价是能被当事人感知的,有一些则不能,也正是这些被感知的评价,变成了我们人设的“框框”,推着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用自己的反应验证了这些评价的正确性,到最后,甚至我们自己都相信了。
你是什么样的人设呢?来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