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写作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表达对刘瑜刘老师的《送你一颗子弹》的无限佩服之情。
我是在喜马拉雅FM的一个音频节目中认识这本书的。主持人在节目上说,她读到这些文字时,有一种心中的墙被轰然推倒的震撼感,当时的她正身处于某间大学自习室。然而我,二十八岁的我现在读到这本“心灵推土机”却并没有类似的感觉。更多的只是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
但是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种下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以前,其次是现在。”也许对于我而言,现在才是读这本书的最好时机。说到底,任何事情都得讲一个“缘”字。比如,读到一本好书。
刘老师的文字教会了我两件事。即世事洞明皆学问和自我挖苦其乐无穷。
“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人生中充满了有趣的人,比如那个前一秒钟对着你咆哮不止,下一秒钟就可以对你献上初恋般微笑的男同事。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在结婚纪念日收到的礼物是一把德国“双立人”的菜刀。值得研究的物件,比如闲置许久、没有机会检阅的23条裙子。正如刘老师在那篇《牛校牛在哪》里所说的:“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如何在平凡的人生中寻找到乐趣呢?通过刘老师的这些文字,我似乎重新炼就了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火眼金睛。是她让我重新体悟到发现美好事物的具体方法。
念及于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怀着虚怀若谷的心情向那些房地产商们学习一下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魔幻的幽默感。有些房地产商写的宣传册,真是比《百年孤独》更“百年孤独”。这些人不去当小说家,我都替他们惋惜叫屈。
说到讽刺挖苦的能力,目前为止我只服郭老师和瑜老师和于老师(排名分先后)。
读刘老师的文章,总有一种初次玩“超级玛丽”的感觉。就好比你不知道在哪一块漂浮的砖里藏有吃了可以令你长大的蘑菇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她下一个藿香正气的比喻会在哪里突然蹦哒出来。这些或明或暗的比喻简直是妙到毫巅,直指你的笑穴。即便是那些读起来牙痒痒的讽刺也可以让人忍俊不禁、不可自拔。
一个对任何事都报以“尖酸刻毒”的人,怎么可能会放过讽刺挖苦自己呢?我想刘老师一定也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她在《飞越疯人院》,不,是《飞越流水线》里怀疑学术圈子仅仅只是一个生产“学术产品”的流水线而已。而她自己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某个环节的“装配工”。并且刘老师在另一篇《逃避自由》里也十分赤裸裸的表明了自己希望“做一个机械的人,过一种机械的生活,不被理想剥削,不被思想压榨,不用费尽脑汁地想”,特别希望作一个收银员,或者清洁工,或者前台接待。“我不信!”——我在这些文字的末尾,毫不犹豫的用黑色中性笔表达了我的立场。
这完全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自嘲主义精神。放着可以在“高大上”和“低奢有”之间自由游走的学者不做,偏偏要来和我们这些体力劳动者“抢饭碗”?我不信!打死都不信。
可能你会觉得,我如此丧心病狂的盛赞刘老师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就好比刘老师在看过了西方的情景剧和脱口秀以后,再看周立波的单口相声,只觉得是蹑手蹑脚的小玩笑。当然,她想表达的意思决不是说周立波的笑话不好笑,而是相比而言,周立波相声的尺度不够大。
可我就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终年身处于偏远山区的半大野孩子啊。就让我先练着《九阴白骨爪》吧,等以后武功修为提高了,再去抢一本《九阳神功》来好好修炼一番。
即使我已经十分十分十分认真的看了王家卫老师的《东邪西毒》不下四五遍,却依旧归纳总结不出它的“中心思想”,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热切追捧。就为了那些个抓人心脾的对白也值了。
同样的: “送你一颗子弹”一直到全书读完,又温习了一遍这篇同名文章,也还是没有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篇文章的用意。不过这也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无限喜爱之情。即使就为了那些“气死人不偿命”,层出不穷的比喻句和刘老师对生活孜孜不倦的审视态度。也值得我对这本书的每一篇赞颂千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