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出生的市区教育不算发达,这一路北上的上学之路,也让我感触到自己家那边的老师素质确实是有待提高。
记得小时候我乐感极强,我妈二话不说拉起我就去学民族舞,这正中我下怀啊!万万没想到见到老师就晴天霹雳了,我妈找了个市里顶尖的舞蹈老师,她一摸我的跟腱,一抬我的胳膊,说:“这孩子没法学跳舞。”
我妈急啊,就说:“老师,我家孩子乐感特好,学认字都没学跳舞记得快。”
结果我现在还记得老师最后的表情,她摆摆手说:“不行不行,教不了,教不出来的,教她跳她能跳几年?跳成什么样她也上不了台。”
我妈听了拉着我回去了,再长大点我就去学了街舞,因为街舞老师并没有说我不适合,也没有说我跳不了几年。
上高中了,终于要开启我的学习声乐之旅。我妈又带去找了个机构的老师,这个机构在我们市小有名气,当时初涉专业声乐这个领域,懵懵懂懂的“愣头青”,我还不知道气怎么吸,声儿怎么出,也就只会拿着麦克风唱个“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之类的歌。我还记得这个老师“邦邦邦邦!”给我在钢琴上弹几个音说:“打个嘟。”然后又整个《渔光曲》让我唱,唱完了以后说:“以你的嗓音你想学声乐?你会唱歌吗?你不是唱歌的料,你不适合。”当时我妈也在旁边,这次她没帮我说些什么,有可能是因为我哭了。小时候我还不懂事,感觉老师说我不适合跳舞,那我不跳就好了,换个别的学。长大了,有思想了,老师说我唱不好歌,我就在想你凭什么这样评价我?只是单单因为一首《渔光曲》吗?你有什么资格去否定一个17岁的孩子?她的梦想明明才刚刚起步呀。
这些事情我忘了是今天在什么前提下突然想起来的,或许我一开始想要学跳舞并不是想成为舞蹈家,这也反映出了几个问题:
一、我去学民族舞的时候被老师拒之门外,可我去学街舞的时候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那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容易接受流行音乐,很难接受传统音乐,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营造出了“门槛很高”这个现象。
二、自己作为教育专业的学习者,日后走上教师岗位,不要去否定每一个孩子,没有人有权利去下这种定义,没有人可以预测孩子们的未来。身为教师,可以去引导孩子们的思想,但是不能破坏他们的梦想。
用《奇葩说》里杨奇函的话说:“不仅仅是爱情、你的生活、一切美好的东西,你的事业、你的梦想,都不要听这些大数据的。那些愿意到你身边给你指指点点的人,说:‘哎呀你这个!你没有戏的,你这个事情不会可能的。’为什么不要听?我们下回问自己一句:‘他再牛,他有互联网上几十亿的大数据牛吗?’他没有。那大数据都没有资格预测我的未来,他凭啥预测我的未来呀。所以,这个世界上,包括你自己,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说你不行、你不可以、你没戏、你俩不合适,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