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时,人们一开始是愤怒,接着就不生气了,因为他首先说的是那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人们借着这种理解就不跟他计较理性和神学的关系了。但到了叔本华,他则说“理性之下是意志”,这就不得不让人停下来跟他辩论一下。理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啊,理性怎么还成了第二位的啦?
先别急,我们还是看叔本华怎么说。
叔本华说,意志像一个瞎子,但他身强力壮,肩上背负着能给他指路的目光炯炯的瘸子(理性)。这么一说,似乎有些道理啊,你想想,真正的大事,比如你的事业选择,比如你的爱情,是你理性的算计之后的结果吗?不是!你在冥冥之中就撞入或者陷入了。然后才需要用到理性,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好的爱。真正的引路人是意志。意志是“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生命力,一种自发的活动,一种专横的表达欲望。”我们不妨想,爱因斯坦喜欢物理或者贝多芬喜欢音乐,是先喜欢后研究还是先理性的判断然后再喜欢上?毫无疑问是先喜欢。这似乎就是叔本华的意志。
“表面上看,人们往前走是因为某种东西在前面拉着,而实际上是因为某种东西在后面推着”,这个在后面推着的就是意志。这也可以举出例子,因为挣钱的目标引领你,还是安全感或者自尊或者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着你?这后者不就是“意志”?不要把理性放在根源处,因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理性帮助意志认识事物,并将得到的意识(表象和思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和谐的整体。
作为根源性的动力,意志不会疲劳,所以理性不需要休息不需要睡眠。休姆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因果律,那只不过是人的想当然。叔本华则大吼一声:“意志就是那个因!”这就是生命意志,追求生存,追求生命的完满。低等生物没有理性,但它有生命意志。没有这种意志,也就不存在生命的生长了。
生命意志最大的敌人是死亡,意志该怎么办?
意志靠生殖与繁衍而战胜死亡。生命可以消失,但繁衍的后代延续着意志。生物界的所有物种的努力都是为了繁衍,人类的爱情之所以动力十足,本质上也是为了繁衍。爱情是意志设下的骗局,新生命的诞生后,爱情就消失了。
说着说着,生命似乎有某种悲观的色彩,生命本身没有意义,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意志(物种)的延续。生命就是痛苦:
一、意志的欲求是无限的,但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二、现实本身充满着痛苦(求而不得)与无聊(得到之后),而且面临着死亡。
三、意志为了延续下去,生命之间充满着你死我活的争斗。
人生如此痛苦,人类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叔本华分析出了几条路径:
首先是哲学,对自己的欲望认识的越多,就越不受意志的控制。
其次是天才,天才有足够的知识,可以最大限度的摆脱意志的控制。那最低等的生命,完全由意志构成,普通人,意志占大部分,天才可以做到主导生命。
第三是艺术,艺术之为艺术,就是能表现事物的本质。艺术能提升人的理性,使理性在不受意志的影响下对真理进行思考。
第四是宗教,一切宗教在本质上都是寓言,可以像艺术那样摆脱意志的控制,并能对永恒的事物和普遍性进行沉思。
从这些内容上可以看出,叔本华虽然强调意志之于生命的根源性,但人之为人还是要通过一些形式不断的增强自己理性,免得像一个最低等生命那样被意志完全控制。但叔本华是悲观的,他认为随着人类理性的日益成熟,生殖意志将不断的削弱(叔本华憎恶女人拒绝美丽的生殖陷阱),人类最终将会灭绝。
纵观哲学史,自苏格拉底以降,理性逐渐强大,但卢梭的自然主义削弱了理性的价值;康德虽然也是理性主义者,但他指出了“物自身”的存在,指出了人类的认识更多的是按照人的认知方式对事物的加工,而非“物自身”;叔本华则指出理性的第二位性,根源处是充满欲望的意志。理性受到重创,天才的激情和艺术的价值得到再次的张扬,黑格尔那冷冰冰的世界精神被世人的冷落。我们从叔本华的身上似乎能看到后来者弗洛伊德和尼采的影子,哲学家们也许在超越时间和空间交流着,这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叔本华的一生是悲苦的,17岁时父亲自杀,母亲一点都不爱他,甚至嫉妒他的才华,叔本华离开母亲独自生活,他没有朋友,孤独一生。在学术上,30岁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无人问津,55岁再版,结局一样。叔本华凄惨但自负的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62岁时,他出版一部小品文《附录和补遗》,就是这部小书让他名噪一时,一心想出名的叔本华终于如愿以偿。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他已经71岁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借助他已有的名声,这部书引起轰动。他在序言中说:我在彼得拉克的名言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参考[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