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着博士开学的事,博导要求我“笨鸟先飞”,要我好好利用暑假的时间看书,眼看着就要开学了,老师交待的任务几乎都没有完成,内心十分着急。
这两天我基本都在疯狂搜集文献,可文献看多了也焦虑。因为那些杂乱的信息像大便一样塞在脑子里,导致头脑便秘,十分难受。必须边看边写才能把头脑里的信息抓住理顺。
可写又遇到了问题,一路读到博士,我深知博士论文写作和初高中写的作文差别很大。但是具体差什么我也说不清楚。直至看到刘军强老师的这本《写作是门手艺》,顿时茅塞顿开。
这本书第一章首先从思维层面讲解了论文和作文的差别。这点非常重要,所以作者放到了第一章。如果意识不到这两种文体背后的思维差距,那这本书也没必要读下去了。所以这篇文章就来讲讲论文和作文到底有什么差距?
有个奇怪的现象:一位美国教授说,他只看文章就能判断出哪些是中国学生写的?哪些是美国学生写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学生喜欢华丽的辞藻,还喜欢用排比句。
哎,你一听疑惑了?这不就是高中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吗?可怎么就成了中国特色了呢?况且听这位教授的语气,此话绝非夸奖。
先别着急听答案。面对这个现象,作者好奇的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中国特色”?为此作者做了个有趣的实验。
有一篇作文名字是《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原文如下,你大可用3秒钟看完: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
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
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
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
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
呢?
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
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
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
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
常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
段令人
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
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
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
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
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
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
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作者找了两组人:一组由学生构成;一组由大学老师构成。让这两组人分别给这篇作文打分。第一组给的分很高,平均分9.25;第二组恰恰相反,几乎都是差评,只有6,75分。
如果我告诉你这篇文章是高考满分作文,你会怎么看呢?
其实这篇文章在我看来,辞藻华美,但是又几乎什么都没讲,观点不明晰,且有历史错误,表述不够准确。
为什么学生给的分高?大家想想,你上高中时有没有买过作文范文书之类的书目?里面是不是净是这种文章。这就是高中语文的培养模式,所以几乎绝大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论文,只写过这种观点不怎么明晰,又极度想彰显才华的作文。
那论文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不要求辞藻华丽,只要求表述清楚。论文要求观点明晰,论证严谨。论文写作耗时耗力,一篇好的论文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打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