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段《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开篇;“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本书由来:记得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看到的这本书的介绍,我总是这样地在阅读中遇见或发现下一本我要阅读的对象。犹如在生活中遇见可以交心的朋友一样。都是在不断的接触下一段旅程中才会遇见或发现下一个你将珍惜的。阅读又有些不一样,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与之交往的对象。但有些不愿与其交往的,你也得被迫与其打交道。可阅读不一样,只有我主动选择它。没有人能迫使我阅读一本我不喜欢的书。而一个能出书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大抵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跟一位有思想的人交流是一个很美好的体验过程。并不会像生活中五味杂陈,什么样的人都有,而且由于工作需要不能拒绝不与其交谈。同样的道理别人也不一定愿意和我打交道,找到一位趣味相投的人着实不容易。而阅读总能剔除这种缺陷。所以我喜欢阅读,生活实在糟糕透了,不是吗?但总有些人能帮我抚平这种心理的创伤和生活错觉。这些人,人们管他们叫作者,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朋友!好书是好朋友,劣质书只能算路人。
这本书说了什么?主要讲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和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识字,识句,识义的阅读过程。目标是能了解字词的意思。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如作者所言就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这个层次主要可以通过看目录,有选择性的选章节阅读,或者快速阅读或泛读。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遇到好书,就是交到了好朋友,必须是掏心掏肺的。所以到了这个层次就是字字斟酌的阶段了。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分析阅读,能细读的大都是少数,对有限的生命而言。你不可能一辈子交到上千个知心好友,但维持那极限150个就够了。遇到好书就是要慢慢品尝,细细领悟。找出与作者共鸣的字词,深入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然后认真的说出自己的意见。就像一场朋友之间的交心,如此美妙。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为了弄明白或者加深了解一个事情、一个道理有时候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我理解这个过程应该就是作者所说的主题阅读。当然主题阅读并不狭隘于此。参考文献和工具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径。作者除了讲述阅读的四个层次外还试图教给大众对于实用型、想象型、故事、戏剧、诗、历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阅读方法。此书详尽地说了阅读这个事,对于萌生培养阅读习惯,希望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的人们,我是推荐一读的。
本书作者细说了阅读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对于本书来讲我认为第三层次的阅读才是关键,同时也是本书最难理解的一部分,实操起来并不容易。单拿做结构笔记来说就是一个技术活,只有对阅读的书有热切的期望,并诚心花费较多时间去阅读的才会有精力做出。这个习惯有利于避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同时也能更好的记住这本书的框架和论点论据。至少在往后的时间里不会忘得那么快。我只学到了皮毛。当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这个分析阅读的方法给了我写读书笔记框架结构的启发。我在此也运用上了,从这一点上我算是没有白读了这本书。总算是有些收获和心灵的慰藉。不至于太过于自责没能完全领悟作者的精髓。
对于这本书我是怎么看待的。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持怀疑态度是对每一个作者每一个言论最认真的尊敬。作者也指出了这一点:怀疑是智慧的开始。这句话我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就深深的触动了我。近期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有一位小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鹬蚌相争一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两者都把嘴巴闭上了还能说出话来呢?难道赵惠王是傻子吗?这样的故事是瞎掰的吧!问得其亲人哑口无声。我小的时候就没有这样质疑过教科书。是我太信奉权威还是小的时候太笨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怀疑并不等于多疑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本书,作者总能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证明论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会陷入其中,茫然不知,以致全盘接受。这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警醒。阅读完后做个简单的回顾,保持怀疑,便不至于失去自我。《如何阅读一本书》看完,我并没有过多的怀疑,毕竟作者的博学让我深深的仰慕,但不至于过分。能在读完后值得我认真写上一篇读后感的,兴许不会很差。至少目前没有什么可以辩驳质疑的。毕竟才疏学浅。
这本书于我而言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有三个:一、改变了我一贯写读书笔记的方式,由单一的收获感悟式演变成分析分享式。第二、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怀疑精神对于认知的加深有多么重要。正如好奇是创新的关键一样。第三、与作者交朋友并与之对话。单纯看没用,要学会问。
好句摘抄:
一个读的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一种面貌,现在又是一种面貌
怀疑是智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