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眸
全手工刺绣丝绸衣物,或华丽或素雅;婀娜的身段,兰指碎步,波光流转间情思毕显;婉转至极的唱腔,或欢喜,或哀怨,丝丝吐露,气韵幽远;优美细腻的唱词,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清丽柔婉……昆曲里把女子的美表现到了极致。
京剧,昆曲、梆子腔、晋剧、评剧……无论是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的秦腔,由采茶调发展而来的黄梅戏,还是有着灵活操纵技巧的皮影戏,追求美和自由,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总是巧妙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雅俗共赏。上至皇室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戏曲喜闻乐见,戏曲也是他们庆祝节日,消遣时光的最佳方式。
盛大节日里,有钱有权的人家早早便约下了戏班子,定好了剧目,整个家族,满座高朋便可尽兴而归,热闹且体面。普通人家也尽可以出门去看街头上的江湖艺人的戏,给个钱场捧个人场,随意,同样喜庆。一壶酽茶,一盘点心,跟着一群如醉如痴的人一起,心领神会地仔细地品一出好戏,咂摸其味,满口余香,一个下午便打发过去了,闲适,心满意足。
那个时候,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听得多看得多了,他们便耳聪目明,能迅速断定出这个戏班子的着装品味高低,唱功动作表情地道与否。听众的耳朵比眼睛挑剔,对唱功的要求甚高。一整部戏往往通宵达旦才能演出完毕,他们兴致不减分毫,依旧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味其中的曲曲折折,与剧情人物同喜同悲。
一出苦情戏不知道折了多少人的心肠,惹了多少眼泪。
戏曲被许多文人影响,也影响了许多文人。文人的加入,使得戏曲的内容和唱词焕发异彩。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汤显祖……声名与剧作俱佳。戏剧这时候也承担了反映社会和生活的责任。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掷地有声。
莺莺和丽娘为了幸福,勇敢地挣脱束缚,大胆追求自由与自主……一曲曲,一句句,嘹亮而悲壮。
唱词也如诗词般优美。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婉约脱俗。
《金瓶梅》和《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戏曲的描写,有曲牌,有唱词,还有宝黛一同偷看《西厢记》,听戏看戏的内容占去了作者许多笔墨,很多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也安排在戏台子下面。
2
现实
但是——
这些都是靠书本和影视寻找到的记忆,虽华丽,但像被压在箱底许久的旧物,不经意间翻出来,灰尘翻卷,满目苍凉。寻找,然后惊慌失措。
曾经笑话村里的那些老人,什么年代了还对老戏曲那么痴迷。他们经常让晚辈播放,辗转借来的戏剧光盘,聚一屋子的同龄人,一起笑一起流泪,百看不厌。偶尔来了个江湖上流转的戏班子,他们都早早吃完饭去占个靠前的位置,只为了听并不十分懂的粗制滥造的曲子,且乐此不疲。
我以为是他们看不到更好的才这样。
但是我错了。
这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新鲜的东西实在太多,目不暇接。每天有无数个新鲜面孔出现在娱乐节目和报纸上,有无数张专辑单曲新鲜出炉。复古,华丽,rap,r&b……曲风推陈出新,千变万化;重金打造的mtv,动感,唯美……视觉盛宴。
也是个浮躁的时代。淘汰的速度太快,还没有好好品味,甚至还没有看到就已经淹没不见了。还有那些异国他乡的文化与流行潮流……每个人如同置身在高速公路中央,看着两边来往极快的车辆不知所措,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选择。
我突然发现,现在,能够花上一下午的时间,静静地欣赏一段戏曲的人,有几个?除了专门学习戏曲的人,还有几个人有实实在在的鉴赏力的?现在“经典”这个词也很少用了。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戏曲从人人喜爱雅俗共赏的地位滑到了现在这样的尴尬位置上?
学习明代戏曲相关知识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青春版的《牡丹亭》,我们都很喜欢里面扮演者的青春亮丽。接着老师又让我们看了几张老版的剧照,其中有一张是梅兰芳扮演的杜丽娘,说是他的唱腔几近完美,当年演出万人空巷。
3
追问
我不禁想——
如果是现在,我们这群门外汉会去狂热地听昆曲吗?
能发现梅艳芳唱功的完美吗?
比较青春版的,我们是会选择更美丽的外表还是更地道的唱功呢?
比较某某明星的演唱会,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哪儿呢?
4
叹息
原本打算让村里的那些老人放弃老掉牙的戏曲,看看我给他们准备的现代电影电视剧。
但是,我挑了很久,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
他们的一生历经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心早已被打磨得质朴粗砺,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突然很后悔曾经的那些自以为是,很自责自己那次和他们一起看戏时,看到他们默默流泪的时候独自偷偷地笑。
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一辈拥有的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多,我们因为不珍惜,而弄丢了很多很珍贵的东西。
那些珍贵的东西被我们束之高阁,像华丽的袍子,只把她当作炫耀曾经辉煌过的资本,只在偶尔想起来的时候,把她铺在阳光底下晒晒,除除霉气,却不曾细心聆听——
她在黑暗中,寂寞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