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记忆里对哪位老师的印象最为深刻,首屈一指的当属小学6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了。
王老师人特别好,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很受大家欢迎。
他是我们的"孩子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王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抢着答,抢不上的甚至举起手来就那么站着回答问题。那盛况,在教室外面都看不见学生的脑袋,就看见高底林立的小手了。
这张图像极了王老师的课堂,不过这群孩子比较斯文,我们都站起来举手,笑,捂脸。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正真做到了广开言路,趣味抢答。王老师的每节课都有惊喜,让人期待不已。每次来不是引经用典就是抛砖引玉来个精彩的开场白,课上节奏感也很强,一节课下来让人回味无穷,全程无压力,很像孔子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这种教学风格,一改之前让学生觉得学习闷学习累,学习是件苦差事的感觉,反而觉得学习是件趣事乐事,谁知道的多是一件很牛掰的事儿。
所以大家都像饥渴的婴儿,汲取老师传递的知识营养,大家都学习积极性相当高,都不用督促,唯恐落人之后。
大家的整体成绩都不错,总分下来,一两分之差就落后四五位,可谓竞争比较激烈。大家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学得轻松,玩儿得愉快。不过大家也在暗暗较着劲儿,谁也不服输。
那时课外阅读有限,王老师师就组织起来,人人拿出一本书聚在一起,成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大家下课了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在小书架那边看书,看得津津有味。上课铃声响了也不忍放下,课后继续看。
我想,爱看书的喜好或许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吧。书中有没有黄金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看书时我的精神是相当愉悦的,书里有个大大的世界,不同于眼前的世界。这要感谢王老师。
说到玩儿,我们也是花样百出。当年学校组织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野炊,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还有踢毽子比赛,当年还和好友拿下了并列第一名的成绩。
我们在王老师的安排下,分成四个小组,选出组长,再分派下去,由谁谁带锅碗瓢盆,谁谁带米和油盐调料,谁谁去菜市场买菜,准备妥当后,我们的大队伍就浩浩汤汤地出发了。
到了目的地,我们卸下包裹,组长分配任务,男生一波去捡柴、生火、搭灶,女生负责摘菜、洗菜和下锅,当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都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
我们小组由我自告奋勇当了一回厨子,当时特别佩服组里的一位女生,她负责煮饭。在外面搭的土灶上煮饭可不是一件易事,不像现在的电饭煲那样方便省事,相反工序特别麻烦和复杂。
当我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时,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其中也有人夸我的菜不错的,不管是不是恭维,我都乐得嘴角不听使唤地翘了起来。
用餐完毕,我们把场地收拾干净了,就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围了一个圈,玩起了丢手绢的游戏。
大家小时候都玩儿过吧,手绢落谁家,谁得去追丢手绢的人,追住了对方来段表演,追不住自己撸袖子上场。游戏玩儿起来,笑声扬起来,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有都朗诵了首诗,有的唱了首歌,有的跳了支舞,有的讲了个笑话……
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太阳朝西了,大家开始打包回校,一路上围着王老师叽叽喳喳个不停,像一群小鸡仔紧追着母鸡打转,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林中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