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职场跳槽季,有些人可能会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那我问你几个问题,你来回答哈:
1、如果你在正规或稍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此时是不是在评年中绩效?
2、难道你没发现,近期公司的会议室都被hr占满了吗?别再问我hr占用会议室干啥哈。
再问我告诉你就是了,占会议室用来面试啊hhhhh~~(皮一下)
你也准备跳槽吗?还是已经在准备简历?还是已经准备好简历要投了?别急投,思考几个你跳槽的动机:
1.为什么离职?(别用逃避代替努力)
2.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行业或岗位?(有备而来,才能临危不惧)
3.新公司为什么要录用你?(自我认知之你的能力优势)
4.你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否具备未来自我实现的参考价值?(职业生涯的连续性)
这几个问题思考下来,是不是很意外?自己突然冷静了没?如果还有人没冷静,那继续看。
可能对你来说,觉得跳槽(找工作)无非就是注册个招聘网站投个简历,然后等面试通知。流程没问题,只是过于片面。片面的把工作作为生存的依托,或打发时间的手段,或证明自己不是无所事事的套牌。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经历过几次没什么不好。但对于处在职场发展期(3-5年)的来说,有些肤浅。这种肤浅也许他们早已经感触到,只是不愿面对和改变。比如,当你还在为不知道找什么工作而发愁时,之前那个在职场深谋远虑的朋友已经不知道被多少猎头盯上了。
跳槽简单说是换工作。但对于动机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不同,结果不同。
主动跳槽,即自己的能力完全能hold住现有工作,想寻求更高级的道场;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与工作结合的新契机,想为了自我实现而持续修炼;或有更好的工作条件,像薪酬福利、工作环境或氛围、发展空间等。这样就不妨换个工作试试。
被动跳槽,即不得不跳槽,没得选。也许,因为组织结构调整,你被边缘掉了;或因为上下级关系相处不融洽,待不下去了;又或者996工作制,违背了你的职业价值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我们要换份工作试试。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换工作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动作。
承上,总结在现公司的收获:
你离开后会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你之前一段时间的结果积累也是后人对你的检验)
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对于这段时间工作的结果,是不是有方法、有总结)
即从工作中学到哪些业务和行业知识、打磨了哪些技能、内化了什么特质?
启下,对标职场发展目标,找准更换的方向:
更换的岗位是否是你喜欢的?(决定你该不该投简历)
你具备什么样的竞争力与他人竞争?(能预估你的入职几率有多大)
你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是否与招聘企业契合?(价值观的匹配决定了你能在这家公司待多久)
你的薪资待遇底线是什么?(可以大幅提升你跟hr谈薪资时的心态)
上周,给一个工作10年的朋友做咨询。她工作了10年,在现有公司待了5年没有换过工作。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然而,这5年对她来说带来的不是专家,而是面对找工作时的恐惧。她突然觉得自己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经验,做的都是边缘化的工作。
她的承上显然没有为她的启下贡献价值。但这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她混沌的5年已经过去。问题总归是问题,当时不愿面对,事后迟早会找上你。我们付出的代价无非是自己的时间成本。然而,时间对职场人来说,恰恰是最大的沉默成本。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道理也一样,现在知道也不晚,看你如何思考,如何知行合一。最后,预祝即将跳槽的各位朋友,都能理性的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踏上人生一段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