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尼尔森博士最受欢迎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那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为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我们要“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使孩子感觉更糟,不一定能激发孩子做得更好,反而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巨大的损伤。
《正面管教》是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的经典之作,这本微信推荐值90.1%的神作。
自出版以来便让数百万家长受益终身,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让三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以及家长们都因为这本书的影响而改变。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自己的孩子去竭尽全力,但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能带给孩子最美好的结果,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真正该管教的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一、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正如孩子有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目的(原因)一样,大人也有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目的(原因)——生活态度取向。
这是你从自己孩童时代大量潜意识的决定积累起来的,它们的存在决定了你的性格,并且现在直接影响着你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的性格。
生活态度如何影响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和性格塑造?
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和一种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基本取向是指当个体感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会采取的行为方式;
而次级取向是当个体感到安全时,通常采取的行为方式。
在生活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取向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
安逸型的家长倾向于避免痛苦和情感上的压力,他们可能会过于溺爱和迁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主性。
控制型的家长坚信掌控全局很重要,他们倾向于严格制定规则和日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这可能引发孩子的抵触和反叛情绪。
取悦型的家长努力避免冲突,他们可能会过度妥协,忽视自身需求,使孩子感到被忽视。
力争优秀型的家长追求成功和成就,他们可能会期望过高,使孩子感到无能为力。
通过正面管教的技巧,家长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取向,并调整育儿方式,以扬长避短。
通过家庭会议和日常互动,家长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家庭和谐。
安逸型的人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决策和日常惯例的制定,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控制型的人可以通过放权和给予孩子更多选择,减少孩子的反叛情绪。
取悦型的人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需求,同时教会孩子表达情感和需求,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力争优秀型的人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尝试错误和失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生活态度取向对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理解自己的取向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家长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和教育孩子,促进家庭和谐与成长。
正面管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向,教育孩子需要家长结合实际情况。
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还能提升整体的育儿效果。
二、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朱莉的妈妈发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对于帮助11岁的女儿为她自己的干净衣服负责很有效。
她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来让朱莉体验后果,她和善但坚定地告诉朱莉,从现在开始,她只洗在洗衣日放在洗衣篮里的脏衣服。
几天之后,朱莉想穿一条自己忘记放进洗衣篮里去的裤子,当朱莉恳求妈妈为她专门洗一次时,妈妈拒绝了,并且转身去洗澡,以避免在冲突之中与女儿做进一步讨论。
朱莉那天不得不穿了另外一条裤子,非常窝火。不过,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有忘记把她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
让孩子们提前知道你要做什么,给孩子提供选择,而不是要求。
不要去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你只需要决定你只洗放在洗衣篮里的衣服。
孩子们自然就会在想穿干净衣服,却没有干净衣服的自然后果中学会该怎么做,你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三、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
有一天简·尼尔森回家发现厨房水池里满满都是脏碗碟,她感到非常生气和失望。
于是开始职责和批评:“我们不是早就说好了,各人把自己的碗碟放进洗碗机里,怎么我一不在,就没人遵守了?”
简·尼尔森想找出那个该受责备的人,但每个人都说不是自己干的。
你能想象出来,以这种批评和责备的方式是没有结果的,攻击的态度只会引起大家的防备和反击。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
每当我们或孩子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学会某件事时,就会感到无比的沮丧。
我们背后的感知和态度会决定我们怎么去做,孩子们并不是唯一需要机会去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的人。
通往爱与欢乐的道路,不仅包括要承认我们会犯错误,而且要承认我们会有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的机会。
正面管教给我们带来的讨论远不止于此,人类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
孩子们需要大人的参与和指导,爱和欢乐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正面管教与完美无关,我的孩子不完美,我也不完美,但我们比以前快乐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