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的正确姿势

最近手机常显示内存运行严重不足,32G的内存,明显不够用的,为啥?

松鼠症又犯了呗,最近又开启了疯狂下载模式,存储了非常多的资料,有演讲,财务,管理,商务,职场……五花八门,感觉这些信息都太棒了,然而却根本没时间看。迫于手机内存压力,要清理一下,可选来选去,也没舍得删除几个。

科普一下松鼠症:

“松鼠症”,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是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哪怕这些东西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反思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态度:

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

艺不压身,先学一学嘛,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别人也在学呢,我不学就out了。

这些知识学完后,自己会变很厉害吧。

不管怎样先把资料存储好,万一以后找不到了呢。

那么,对知识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不要一面之缘,要发生很深的关系。

这就是你和知识的正确姿势。

因为:

知识的存量永远无法改变或成就一个人。

知识的焦虑也永远存在。

所以:

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那么多道理,这个世界却毫无道理。

雷军说过: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总结:

面对知识,我们的头脑要升级,心智模式也要发生质变。

比如,点线思维,两点连成一线,写作,就是输入、输出的过程。

平面思维,写作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

平庸的作品和优秀的作品,差距就在加工的过程。

立体思维,就是在输入、加工、输出的环节上,增加反馈这一个环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更快更好的迭代升级。

同样,不知道、知道,这是点线思维。

不知道、学习、知道,是平面思维。

不知道、学习、知道、内化,是立体思维。

思维越立体丰富,代表心智模型越成熟。

据说,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和芒格,他们的头脑中有几十种思考模式。

而普通的大多数人,却只有可怜的一两种思维模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只是一把锤头,你看到满世界都是钉子。

然而,当我们开始有了新型的心智模式的萌芽,却依然困难重重。

主要原因就是知易行难,90%的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另外,你看到别人成功的路径,其实一开始并不认为那是通道或者路径,只是事后诸葛亮,才认为那会是一种成功的可能性。

比如:点评,竟然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写出好文章。

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每日点评,竟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迹。

但当你尝试复制去做时,却并不一定灵验。

一,你未必能坚持做到。

二,坚持做了,未必坚持做好。

三,坚持做好的标准不是自己想当然的低标准,而是客观事实反馈后的高标准。

四,坚持的标准复制到另外一件事情上,未必顺利和成功。

五,……

所以你看,层层筛选后,发现坚持、做好、高标准、复制……,最后能剩下的,有多少人呢。

就像一条鲤鱼,经过重重的险阻,过而为龙,成功跃龙门的哪一条,会是你吗?

鲤鱼跃龙门,这是物种进化。

咸鱼要翻身,这是体位变化。

心智模型和大脑升级就是一场进化,不是咸鱼翻身的体位变化,而且鲤鱼化飞龙的物种进化。

手机内存不足了,可以扩容,可以清空甚至格式化;大脑内存不足了,最好的方式是升级进化,而不是做一个搬运工。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别人说的,未必是对的;

所以你自己的人生,要有自己的判断。


其实呢,对知识的正确方式,古人早就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过来就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表明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