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杨讼》:忠奸较量见人心
夜审潘洪的惊心戏码,寇准巧设地府局,跨越千年仍叫人拍案叫绝。北宋年间,杨家将镇守边关,忠心报国,却遭奸贼潘洪陷害,令公与七郎不幸殒命。杨延昭星夜回京,将噩耗禀报佘太君。八贤王赵德芳鼎力相助,趁宋王至杨府贺寿之机,让杨延昭御前控告潘洪罪行。宋王震动,被迫派呼丕显赴边庭捉拿潘洪。潘洪仗着国丈身份和统兵之权,嚣张跋扈。呼丕显智勇双全,巧用三道圣旨,在正直将领协助下最终擒获潘洪。潘贼被解京后,赵德芳力荐七品县令寇准审理此案。寇准假意收下潘娘娘的贿赂,迷惑对方,随后假扮阎罗夜审,终使潘洪认罪。
三大看点,扣人心弦:
《潘杨讼》历久弥新,首先在于其曲折跌宕的剧情。剧情从杨家遭害、冤情上达,到智擒潘洪、巧审巨恶,层层推进,悬念迭起,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二是生动鲜明的人物。寇准的足智多谋、忠勇无畏;潘洪的奸诈狂妄;八贤王的公正凛然;佘太君的悲愤刚烈……这些角色在演员的唱做念打中,变得血肉丰满,深入人心。
三是精彩纷呈的表演技艺。秦腔高亢激昂的唱腔特色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特别是“夜审”一折,寇准假扮阎罗,潘洪心惊胆裂,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这种心理较量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全剧高潮所在。
历史与现实,镜鉴相映。《潘杨讼》深刻展现了忠奸之辨和正义必胜的主题。它歌颂了寇准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清官精神,也展现了杨家满门忠烈的爱国情怀。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出戏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警示世人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批判了特权思想和徇私枉法的行为,弘扬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
老戏新传,活力不减。《潘杨讼》作为秦腔经典,也曾在电影上留下光辉一笔。如今,它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像“一元剧场”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也让《潘杨讼》这样的好戏更贴近百姓。一些创新尝试,如秦腔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也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
板胡响处,锣鼓铿锵。秦腔《潘杨讼》上演的不仅是忠奸善恶的较量,更是跨越时空的正义呐喊。它让我们看到:奸佞虽能逞凶一时,但正义之心终会照亮乾坤。这既是历史之镜,也是时代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