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期待
用自我感受的表达去取代批评,因为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自己的需求被满足,而非被驳斥或者引发冲突。尤其在关系亲密的人中最容易出现批评,家长指责孩子、爱人批评对方,因为我们饱含期待,却用伤害的方式去表达。可是期待也可能是对期待对象的额面能量,因为期待都是从发出者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期待本身也是自私的。如果不是期待者的或者超出期待者的设定的框架或者方向,那么期待者要么愤怒要么失望要么要么干预。
关键词:需要
有时候之所以别人满足不了我的需要,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提出自己的需要,却想着别人能理解你的需要。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是否从来没有教育过孩子要勇敢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中国人习惯是委婉,喜欢别人不直说,只是旁敲侧击;请人帮忙不直说,先是婉转示好;生气不直说,只是摔门、弄大声响,有好处,不会觉得突兀,有坏处,可能不能收到预期目的很少会有人和我们同样的理解和认知,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别人可能是真的没有想到过。该说的一定要说;不同频的,不能指望太多。
好句节选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