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圣诞节。又到了中国人为要不要过洋节而争吵撕裂的日子。
反对过洋节的理由,无非是警惕外来文化侵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反对消费主义盛行等。当然,反对洋节,也不是逢洋必反,而是有所选择。比如对于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元旦节等等洋节,中国人不但不反对,还大力提倡。
什么叫大国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开放的头脑,包容的思想,博大的胸怀,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保守封闭的心态,对外来文化警惕敌视的眼神,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是两百年屈辱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心理创伤尚未痊愈的后遗症。
哈工大曾经传出一则新闻:一名宿管阿姨为了感谢同学们对其工作的支持,在感恩节当天买了巧克力分送给同学们,结果被一名学生举报,理由是宿管阿姨崇洋媚外。更为奇葩的是,举报不但被校方受理,而且宿管阿姨还被训斥处理了。这种当代版农夫和蛇的故事,更是与大国文化自信没有半毛钱关系,必将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笑柄和丑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确理所应当。但是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不是在中国封闭文化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事物,也不是抵制外来文化入侵的结果,而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千百年来对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产物。众所周知,中国的农历,包括传统得不得了的老黄历,是洋人汤若望所创立的,有没有人想过再调回到黄帝周公所创立的传统历法上以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呢?敢于相信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同化力包容性独一无二,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网上流传一幅篮球比赛的照片,横幅写着“深圳某某区穆斯林“圣诞杯”篮球赛”,网民惊呼:全世界都不敢想象的事情,被中国人做到了!这才叫大国胸襟文化自信。
也许中国人过洋节的确有西方文化渗透的因素,我们反对的也多半是与中教相关的节日。但是怕什么呢?中国人历来缺少中教情怀,绝大部分中国人过洋节无非是多一个借口寻欢作乐,与其背后所蕴含的所谓中教内涵没有半毛钱关系。中国人过洋节,除教徒外,多半由于新奇好玩和从众心理。而且洋节到了中国都会被国人改造的面目全非。平安夜送苹果,曾经的平安夜到天府广场用空心塑料棒打人狂欢,把圣诞老人改成徐锦江扮演的鳌拜头像,都跟传统西方圣诞节的中教意义完全无关,它不过是多一个日子寄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多一个发泄沉重生活压力的出口而已。像这样对于洋节的大规模中国化改造,感到不安的应该是西方人才对啊。当然,中教只能存在于私域,不能干预公域政治,这是底线。
至于圣诞消费,只是商家推波助澜炒作起来的一个现象。商家巴不得天天都是节日促销,这不过是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又一个缩影,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抵制圣诞的理由是反对消费主义,似乎更应该取缔违背中华民族传统节俭美德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而不是圣诞节。
中国人的心理很奇怪,有时候官方越反对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比如定期公布的禁书目录,反倒常常成为某些好奇人士的阅读指南。官方宣布邓丽君的歌曲是靡靡之音加以禁止,反倒促使很多人私底下千方百计搜集邓丽君歌曲,越发巩固了邓丽君歌曲的经典地位。洋节也是这样,你越是反对禁止,青少年越是私底下觉得新奇好玩。你要是既不提倡也不反对,他反而觉得所谓洋节也不过如此。反之,如果强迫人们按照西方那种圣诞节的传统过法,比如 规定必须去教堂做礼拜,恐怕不少青少年又会产生另一种逆反:一点都不好玩,老子不玩了!
大水漫灌式的强制,春风化雨式的养成,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不必我再多说。既然费力不讨好,又何必白花这么大力气呢?顺其自然或采取忽视态度,因时因地加以适当引导,恐怕效果要好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