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人纷纷给孩子买了学区房。连平时看似不怎么重视鸡娃的弟妹,也开始怂恿我一起买学区房。理由是,好的学校自然有好的老师,要从小给孩子在竞争压力中长大,不然以后稍微一点压力,孩子就受不了了。
本来我对学区房没什么兴趣,我们所在户口对口有一个新建不久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环境设施都很满意。而且家里有过分追求名校却起反作用的先例:鱼爸小时候就读一所市区内最好的小学,竞争激烈作业繁多,使本来天资不错的他产生了厌学心理,从此学业一直不顺利。而我从小就读菜场小学,却一路重点升学打怪,畅通无比。这些原因使得我更加坚定想要儿子读一所普通小学。
弟妹的话,难免让我对自己原本的想法产生了怀疑。是否读一个好的小学会对儿子的人生产生更好的影响呢?
好的老师,不可否认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虽然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名不见经传,老师却是十分负责,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怀,有远见地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同学们之间产生小矛盾时判断是非曲直,极大地影响了小小懵懂的我,初步地构建了我的三观,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而反观鱼爸的小学老师,由于重点名校,老师更多在意升学,成绩抓的非常紧;并且那所重点小学,就读的学生多是家里有背景有能力家长走门路塞进来的条子生,老师也更多关注是否某个同学家长有能力,或塞了红包,便会更多关注特定的学生,从而失去了教育的初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来说说好学校聚集了很多优秀且努力的学生。优秀的生源的确会让孩子产生努力赶超的想法,一群优秀的孩子们暗暗较劲,你争我赶的学习,从而形成良性竞争,这是没有生源优势的学校无法提供给孩子的条件。以我读书的经历为例,我的菜场小学同学很多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辍学的例子,而我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学有余力的同学几乎承包了学校各种优势资源:老师的重点关注,学校各种活动的名额,这些在一般学校里都是要通过激烈竞争才可获得。比如我就得到过班队会小主持人的机会,小学毕业提前入团,这些都是宝贵的经历,以及少有的殊荣。对我的自信心荣誉感有极大的激励。鱼爸的小学时光就没有那么幸运:班级里优秀的学生很多,致使原本优秀努力的他只能处于中游,而少先队第一批入队,老师因为要照顾条子生,把他的名额刷下来...这些都无疑会对一个孩子造成心理负面影响。
我要说优秀的同辈不重要吗?不,对于学习各方面能力出众,且有一定后劲的孩子来说,名校如同沃土,可以给他们提供各种平台锻炼发展,同时也可以消除自满情绪,让他们走的更远,追逐更大的舞台。
所以,我觉得选择名校,归根结底还要看娃自身情况。对于牛娃,选择名校无可厚非,如果是普娃,那么其实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对他的发展会更好。
这样的道理其实大多数家长都懂,可是谁愿意把自己才两三岁的娃定义成普娃呢?现在热门的公立学校年年爆表,不提前个三四年买下学区房根本不要想。于是,学区房成了父母们心头的一颗钉子,不拔,心有不甘;拔,动辄几百万的学区房,真心要掏空家里上下老小的六个钱包。
我也关注了本地的名校,也了解了升学招生的政策。进入小学名校,有大概率会被保送有合作关系的初中名校,而初中名校把握了绝大多数保送高中名校的名额,这导致了中考几乎很少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公平竞争进入名校。好的高中无疑和高考挂钩,在人人都挤破头去挤独木桥的高考,考上好的大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仍然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得学区房者得天下吗?我的答案是肯定但也不一定。有了学区房,就有了一块名校的敲门砖,也是一个家庭提供给孩子的较高的起点。但是结果究竟如何,还要看孩子和家长是否把握住这块敲门砖,通过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努力力争上游,这其中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各类校外补习和提高,锻炼娃更锻炼家长。即使最差的结果,娃的成绩仍然上不去,或是处在中下游打击了自信心,手握学区房,六年后仍然可以保值甚至增值,卖给下一批为了孩子教育操碎了心的家长。所以学区房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选项。
没有买学区房的家长,有一个一般的公立学校保底,也可以选择冲一冲民办学校。近年来,各类民办小学,最为各类素质教育的补充,在优质教育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民办小学都有直升的民办初中,或与名校初中有着高比例的直升名额,也是学区房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但需要准备每年较高的学费,而且入学考试竞争也十分激烈。就我所在城市的热门民办小学,几乎都达到了报名与录取10:1的比例。如果选择走这条路,那么要在幼升小阶段投入较多的精力。
如果最终选择地段小学,也有机会逆袭,只是这条路看起来异常艰辛。但不管怎样,我仍然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努力不会说谎。经过家长和孩子6年的努力,仍然可以在小升初,甚至中考中证明自己。
分析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我认为正确的思路:孩子的成绩,很多人认为重要程度是学校>老师>娃>家长,而实际的顺序是家长>娃>老师>学校。所以家长们还是要先自鸡,再鸡娃,其次再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的学校。在漫漫求学路上,不盲从,不焦虑,做孩子稳稳的后盾。
这是我关于学区房的思考,与各位家有读书郎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