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极点
认知一定存在一个极点,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拒绝认知者,盲目认知者,极点停止者。
只说后两个吧,我感觉最近自己达到了极点,不再想去接受新的认知。
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我又觉得,现在的信息量我需要一段时间来同化,就像是吃饱了饭要消化一样,继续吃就会把胃撑坏了。虽然我们的大脑的容量很大,不会撑到,但是也会得病吧。
我认为到达极点之后继续提升认知,就会导致“认知饥渴”,因为消化不良,很有可能大脑就会拒绝消化了,无论获得怎样新的认知,也是,“一根直肠通大脑,看了多少拉多少”,于是就,越来越觉得心慌,觉得心虚,觉得大脑空虚,越想提升更多的认知,形成一个死循环。
但是我说的是认知而不是阅读,阅读确实是一件要长期坚持的事,阅读并不等于提升认知,阅读是一个开拓眼界的活动,可能有一些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变成认知,但那也是缓慢的消化过程,不会消化不良。
同化的认知才能成为方法论
认知,是世界观的塑造,每一次提升认知都是对世界观的重塑,对方法论的提升。
世界观与方法论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有了世界观却没有方法论。
很多人觉得,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其主要原因就是,道理只是大脑中的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仍然是异化的知识,没没有同化为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分,如果同化了,你自然会根据这句道理衍生出相应的方法论。
在极点寻求突破——创造认知的第二曲线
回到认知的极点,抵达极点还是停下来为好,好好吸收一些,让自己世界观塑造的根基更稳固一些。
但是不能一直停止在极点处一动不动吧,总要找到突破口的。
怎么找到突破口?让我想起了李善友教授所说的第二曲线,我发现第二曲线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一切事物发展都会遵循S型曲线,都会有极点。
达到了极点寻找突破,创造第二曲线,是每个人都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
创造第二曲线,需要一个突破口,怎么寻找突破口?
寻找突破的方法是评估
事情越复杂,评估就越重要,以清单思维去评估曲线上的一切内容,总会找到一个能突破的点。
也就是说,局部突破,因为也只有局部积累了资源之后才可以实现突破,任何突破一定都是从局部开始的,这一点本来是曲线中不起眼的一点,你发现了他的潜在价值,集中资源去突破,他就变成了下一条曲线的全部。
还是以提升认知为例,在正在消化的的几个认知里,总有一个是你认为最重要的世界观,那么久把这一条认知作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核心思想,任何问题总能用这个世界观的方法论去解决,当这个习惯养成了,这个世界观就是同化程度最高的世界观,之后的认知提升,就会以这个认知为依据。
曲线的提升,是一个从顶点走向顶点的过程,如果人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圆形的话,那创造曲线就是不断让这个圆的某一个点变得越来越突出。
但是同时,不能忘记的还有让这个圆的主体越来越大,才能在调用知识的时候能加自如,才能根基稳固。
让根基稳固的方法是广泛阅读
以巴菲特为例,他的圆上个的两个突出的点就是,决策树模型和复利,他可以用决策树模型处理任何问题,他可以用复利的思维思考任何问题,不只是金钱上的复利,在他把复利这个观点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他开始用复利的思维去解释生活,解释社交,解释知识,解释周围的一切。
巴菲特的这两个点久变得非常突出,但是同时他也在一直让自己的圆主体面积变得越来越大:他坚持每星期阅读一本书,坚持了52年。
突出的两个点可以看做是一个人世界观的第一性原理,可以把事情做精,但是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他自己的非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个圈画的越大,在决策时就越稳健,并且这是任何人也夺不走的资源。
综上所述,任何事业都要靠点面支撑,点是组成世界观的基本元素,即第一性原理,面是知识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