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月以来,三个月没有铺开宣纸习字,这是我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坏状态,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的感觉真的很不对,这说明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未能将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完全梳理清楚,需要很有耐心地逐步推进。在迎接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语文核心素养、语文高考备考、课程规划、试题命制、优效课堂形成等方面欠缺思考,所以常常捉襟见肘。
虽然在连续的忙碌当中,虽然周末未曾休息,但我知道,只有抓住短时回看的机会,让自己在一定距离感当中审视自己的工作状态与能力水平,才能有助于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快地进入一种有序推进的状态之中,才能让自己重回淡然的状态。所以,这个星期连续四天到十六中跟岗学习,就成为了非常宝贵的经历。
一、达成自我减负的前提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自从读过这句话,终生难以忘记。如果觉得自己太忙太忙,一定要静下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做闲人的前提是让自己具有“非等闲之辈”的能力,如果能力尚未达到,就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将精力集中在核心问题上,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具备提纲挈领的功夫才能达到自我减负。
这几个月的忙碌,让我突然醒悟到自己身上有几个急需克服的缺点:(1)资料归类不当,未作目录整理,现在起,需要整合一个有序的资料目录,逐步整理资源,丰富自己的文库与题库;(2)对语文各版块能力的核心问题理解不够深入,以书写训练为例,自以为在这个方面已经有很深入的思考了,在广州几大书店寻访资料,分析过各种字帖的特点,将田英章、荆霄鹏等硬笔书法家的字帖都买来研习过,也将市面上能够买到的“跟名帖练习硬笔书法”系列作品买来临习过,最后确定一个方案,却在实践过程中未收到预期效果。而整本书阅读与文学评论写作方面,鲁迅的《呐喊》推得够不够充分,期中考完便可检……;(3)教学方法不够娴熟,例如备一节课,常常瞻前顾后,常常在各种理念和各种资料面前难于取舍,所以备课时考虑不够全面,编制的资料有些代表性不强等,有些关键点需要课后总结再作补充,尤其是写作教学方面,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和设计的教学方式有时脱离学生实际,过于拔高,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自己这三年的工作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提高。至于该如何提升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一时也没有非常成熟的办法,唯有一边阅读思考,一边学习观察,一边实践反思,尝试读群文并写心得,尝试勤分类并多整理,建设自己的文库与题库,用具体的内容编织自己的理念。
二、要想避免职业倦怠就要永远在探索的路途中
教师是一眼望到头的职业,过了三十五之后,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发现一辈子的平庸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收入有限、职称无望、家庭负担重、兴趣爱好难进展……因无望而产生的倦怠会消耗一个人的生命力。
学会反思才能从某种执着中走出来,学会放空自己才能获得新的动力。这次跟岗学习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向几位离自己不太遥远的专家学习,他们真诚的报告和真实的课堂展示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一条持续探索的道路。越秀区教研室的廖老师为课程专家的理念和基层教师的课堂搭建桥梁,在课堂实践和练习训练上寻找突破口;六中的张清老师用几百篇的下水作文阐述作文优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番禺的魏老师用几个问题梳理阅读思维建构的线索;十六中严老师扎根于文本内容,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条分缕析,把史铁生的“生死之思”挖掘出来;清远侨中的黎老师用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
他们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前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也让我在寻找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参照。
三、优效就是要抓住阅读与思维能力的核心问题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弄了一个关于有效教学的小课题,当时懵懵懂懂地查阅了不少相关论文,但至今仍在“少慢差费”中摸爬滚打。语文教学既需要扎扎实实地构建知识体系并将之训练成为能力,也需要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过程中“欣悦而读”,又需要形成快速地把握信息、跟上时代脉搏、形成综合实践能力。从教十余年,至今不知道何为套路,有时候偷点懒,就把课上成满堂灌,有时候想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启发,却发现自己认为学生需要的和学生自己想要的其实并不匹配,推、拉、拽、踢,都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
前年给高二的学生编了一本《高中生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企图从十六个思想主题入手,每个主题编辑四五篇不同体裁的文章,然后辅于相关的作文题,构建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思想,虽然对这次实践过程作过一些总结,形成一些成果,但对于某些问题仍耿耿于怀。这次跟岗活动中,廖老师的讲座、魏老师和严老师的课堂都体现了他们对群文阅读比较成熟的思考,再反观自己的实践过程,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把握了阅读思维的核心内容。
根据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中关于“智慧技能”的分析,在群文阅读与写作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依次在“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四个水平上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要训练学生在阅读长文、多篇文中形成集中注意力、迅速提取信息、准确记忆关键信息、清楚梳理信息间逻辑关系、根据文本构建规则等方面的能力。而训练这些能力的过程是不能给公开课带来表演效果的,训练这些能力的过程也无法给论文增加什么亮点的,教师引导学生专注地阅读文本,需要一些问题来引领,需要一些思想来启发,需要一些方法来辅助,我认为严老师的课做到了这些。
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自清晰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来自合理的规则与准确的概念,准确的概念来自记忆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师首先要阅读不同的文本,不能过分随着自己的喜好,要不断地体验阅读、反思阅读、提炼阅读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
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真实而深刻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个热门词,建构主义设计者提出将教学集中与现实的或“真实的”问题上,因为问题解决是通过让学习者解决问题来教的。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情境写作,是思索的情境,是语言推动语言、思想碰撞思想的情境。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不计方式的、不论主题的训练,将写作的思路和思维的训练点联系起来,落实“形式逻辑”、“批判思维”和“文化情境”三个方面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明白——文章立意的深度与生活思考的深度紧密相关,文章思路的清晰度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相关,语言表达与文段逻辑与阅读过程中的思路整理相关。
在各种公开课上,老师们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都会设置一些情境,采取一些策略,现在发表的很多论文也着力于用“问题”或“情境”来促使学生深入阅读,例如访谈、回信、调查报告、辩论、专题报告等等,用“活动”来阐释“实践”,声情并茂的朗诵或面红耳赤的争论有了,课堂鲜活了——但真实的情境产生了吗?学生的思考的核心还在文本所提出的本质问题上吗?如何将这些活动与深度的阅读写作思维训练完美地结合起来呢?虽说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实践有不同的理论支撑,不过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最真实的情境还是在文本本身,因为经典在本质上就是提取了这个世界上最真实、最深刻的情境,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或将会遇到的困境,在经典中都有回应。所以,对文本本身准确而深刻的解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形成经验,就是智慧技能的形成过程,依循这一点,就是选择了符合学生阅读思维的“元认知策略”。
经过了忙碌与混乱,才能逐渐获得条理与清朗,虽然许多问题仍然萦绕在脑海,许多问题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生,但学着思考,学着去解决问题,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的能力,更是自己要形成的能力。感谢刘老师提供了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提供了思考的机会,感谢今晚吃蟹小组的启发。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雨后青翠的山色给人以清爽而明朗的舒适感,繁忙之后的冷静回顾让我有一种暂时放下重负的轻松感,循着山间小径,慢慢地探索,慢慢地欣赏,我相信这一条路是充满风光的。
温景祥于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