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之前,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死后,影响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孔子生前不是圣人,死后才成为圣人。孔子自己曾说过:活着的人里已经找不出圣人,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像尧舜禹。但他的弟子们在百家争鸣的时候为了光大学派为孔子塑造金身,给孔子添上了圣人的帽子。为了让孔子的圣人名号名正言顺,孟子提出了孔子是活圣人、不得势的圣人,尧舜禹是得势的圣人。所以孔子还被称为素王。
孔子祖先是宋国的国君,因为政治失败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贵族阶层变成了士阶层。孔子三岁丧父,十七丧母。为了生存也做过一些粗活。所以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通过学习六艺,成为了儒。当时的人学习六艺是为了能在贵族家混口饭吃。而孔子不仅是抱着饱饭的需要,还怀着复兴周礼的目标。
孔子对六艺中的礼特别注重,认为这不仅是周公制定的一套繁琐仪式,而且还是一套社会秩序。什么阶级的人在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事。当时出现子杀父,臣弑君的事情让孔子叹息到礼崩乐坏。所以也有了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重礼,因为六艺中射、御、书、数的实用,当时的人也都忽视礼、乐的教学,懂礼的人越来越少,孔子认为这也是礼崩乐坏的一个原因。
孔子在礼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仁,克己复礼为仁,体现在具体的方面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掉圣人帽子的孔子是十分人性化的。他主张因材施教,七十二个优秀的弟子性格各不相同,只要在大的道理下,任凭他们成为想成为的人。像子路想当官治理国家,他没有反对;颜回一心求学,他也特别喜欢。颜回可以说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衣钵传人。可惜比孔子还早两年去世,给孔子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孔子曾经说过自己述而不作,他所述的是周公的理念主张,但世人记住的却是孔子,这与他的弟子是分不开的。孔子死后,儒家分化为八大流派,为世人所熟知的有几位。子夏提出了“学而优则仕”,据说《论语》一半的内容是他编撰的,而他的弟子也非常有名,高中历史课本中学过的变法的李悝,吴起。曾子是孔子晚年比较优秀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子思就跟在他身边,而且子思还是孟子的老师,因为曾子有遗留下来的著作,后世儒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这一脉。还有一位就是和孔子没有直接师承关系的荀子,一直被认为儒家的集大成者,后来法家的李斯和韩非也是他的弟子。孔子的学生分布在春秋战国各个国家里,他的学说也一直被传承下去。值得一提的是《论语》并不是一本系统阐述儒家思想的书籍,但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