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圣人——孔子

今天是2018年9月28日,是孔老夫子的诞辰日,我们先祝他老人家“生日快乐”吧。提到孔子,我们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信仰。孔子是“老师”的雏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孔子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在孔子诞生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已经积累了两千五百年以上,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去世后,中国的历史文化又发展了两千五百多年,这段历史,又被孔子深深影响了。在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现代的学者,都已经深知东方儒家思想的魅力,相继学习孔子之道。下面我们通过几本书来全方位认识一下孔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解析书籍《孔子传》,作者:钱穆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孔子的身世

孔子的祖先是商代王室成员,后来由于战乱逃到鲁国,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士出身。根据考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两千五百多年,他的名字叫丘。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祷,生了儿子,取名丘是为了纪念。孔子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他的前面还有个哥哥。孔子三岁左右,他的父亲去世了,十七岁那年,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人间。孔子成了孤儿,日子过得很苦。但他毕竟属于士族也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亲戚朋友都会提供帮助。所以孔子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2.孔子的思想和教育

在当时,士需要学习“六艺”,就是六种技艺——礼仪、音乐、射击、驾车、识字和算术。掌握这些技能,就能够为贵族服务,赚取服务费了。这样的士人,被称作“儒”。这就是儒家的起源。孔子当然也从小学习这些技能,他给贵族当过出纳、会计,还放过牛。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很穷,没有地位,为了谋生干过很多粗活。但是同样是学习,孔子的出发点和普通士人很不一样。对普通士人来说,“六艺”只是实用技能,学会了可以给贵族办婚丧喜事、驾马车、写写信、算算账。然而孔子很特别,每学习一种技能,他都要追问:这个技能是怎么产生的?在流传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变化?这个技能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对礼的研究和理解。孔子是一个很有态度的人,他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渴望发光发热,但是,如果你跟我的价值观不同,薪水开得再高我也不为你服务。他认为儒家必须讲道理、讲原则。但是在当时,这样的人不怎么受欢迎,很少有施展的机会。后来孔子在鲁国专心教书育人。

孔子这辈子教了很多学生,著名的有:子路、子贡、颜回、宰我、曾参、子夏,等等。他的教学以礼为主,孔子所说的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他要求弟子认真思考和研究蕴藏在礼背后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社会秩序。只有理解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发自内心地遵守,礼才不会流于表面。以礼为主的教学内容,使孔子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根本不关心这个。所以钱穆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教你人生哲学、教你怎么做人的教育家。

我们都知道,除了礼,孔子还提倡过另外一个重要概念——仁,仁慈的仁。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的言行,按照礼仪所规定的去做,就叫“仁”。颜回又问: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吗?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通过问答,孔子把仁的概念解释清楚了,也把仁和礼的关系说明白了。

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对这四个字,钱穆做了很精彩的解释:孔子只教人生大道理,只要遵守这个大道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生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就是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决定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是人心,而人心是教育塑造的。孔子对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教育的重要性。

公元前487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那年他五十五岁。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那时他六十八岁。从五十五岁离开算起,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长达十三年。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继续教书育人,子游、子夏、曾子,都是他后期著名的学生。第二件是写作。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写了《春秋》、重新整理了礼仪和音乐、对《诗经》进行了删减、还钻研了《易经》。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虽然鲁国君臣没有重用孔子,但心里还是敬重他的,写了悼词予以纪念。

解析书籍《去圣乃得真孔子》作者:李零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圣人”是被神话的

几千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一直尊奉孔子为孔圣人,历朝历代都册封他的嫡传后裔为衍圣公。孔子是中国读书人崇拜的至圣先师,作者认为,孔子活着时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在他死后,才被“加工”成了圣人,到了汉代,孔子才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品评人物,最高级的是圣人,其次是仁人,再次是君子。在他看来,圣人与仁人,当时没有活着的人能做到。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聪明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尧舜禹这些上古的禅让君主,一类是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革命君主,第一类尤其伟大。孔子觉得,圣人都是贤明的政治领袖,都建立了类似乌托邦的盛世。从时间上看,这些圣人,都远在东周以前。当时的活人,别说当圣人,连见圣人的机会都没有。

那孔子觉得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圣人呢?孔子自己回答过:绝对没可能。孔子的原话是,从智力来说,他只是学而知之的普通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聪明人;从地位上说,他也没有机会施展政治抱负、达成圣人的贡献。有一次,有人问他的大弟子子贡:你们老师有这么多本事,会不会是圣人?子贡回答,我老师当然是圣人,所以本事才那么多。孔子则否认说:我少年时地位低贱,才会干各种下贱活,真正的君子根本不需要学这些,圣贤和本事多,完全没关系。

2.孔子是怎么被推到“圣人”神坛的

在春秋时期,不仅政治局势混乱,思想和文化也同样混乱,百家争鸣时,各派学说都在互相攻击。到了战国时期,把孔子树立成圣人,又突破了两个理论障碍。刚才说到,孔子自认为不是圣人,有两个理由:第一,活人不能做圣人;第二,圣人必须有为天下开创盛世的功绩。战国时,孟子将孔子称为“圣之时者”,意思是当代的圣人,鲁迅说,翻译过来就是摩登圣人。孔子说圣人都是死人,而孟子说孔子就是活圣人,这是对圣人概念的重要修正,让东周的活人可以当圣人了。其后,荀子又解决了另一个理论阻力,他说:孔子虽然没有权势,没有安民济众,但孔子与尧舜的区别其实很小,尧舜是得势的圣人,而孔子是不得势的圣人,所以,后人也称孔子为“素王”。至于官方对孔子的推崇,我们都知道,是从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历代帝王褒奖,不断给孔子加封号,实际重视的,是加工之后的儒家伦理和政治实用主义;儒生们崇拜孔子,实际依托的,则是科举制度。除了圣人,历朝历代给予了孔子许多封号,越来越长,到了清代,确定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这更是完全的“人造孔子”过程,而孔子的真实人格、真实思想,却被掩盖和扭曲了。

3.真实的孔子

先秦诸子,都喜欢讲天道,探讨“天人之分”,天道说起来很玄,表现其实很简单。就拿古代军事为例,战场上瞬息万变,跟运气关系很大,所以才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说法。这些运气和不可知的成分,就属于天道。

孔子重视的不是天道,而是天命,天命就是天降的使命,是天道对人事的支配,也就是俗话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真正关注的天人关系,是人对天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在周游列国时曾经三次蒙难,当身处危险时,他说:上天降命于我,复兴周文王的“文”。我有天命在身,有什么好怕的?也是在靠天命来给自己打气。天意和天运,究竟能不能改变,历来有争论,孔子的想法是不能改,只能认命和服从,这也是基于他的贵族血统论立场。他对天的态度很明确:既充满敬畏,又理智地敬而远之。

说完天命,再说人性。通过横读比较,李零发现,对于人性,孔子谈得不多,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还是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相对于思考人性的本质,孔子更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孔子不仅觉得自己达不到圣人、仁人的水平,即便面对当时的一些隐士,他也感到钦佩和惭愧。孔子觉得,他和弟子们能实现的目标是达到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

:孔子说第一个道德标准是仁,他经常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情况,给出不同解释,而不是直接对仁下定义。比较标准的答案有两次,一次是要爱人,一次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拿人当人。首先修己,拿自己当人,其次安人,拿别人当人。

:第二重要的道德准则是义,义是君子在物质诱惑面前的自我约束,也是道德勇气的源泉。

:信我们都很熟悉,古人拆字来解释,信字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言语的言,就是人言不欺,要说话算话。孔子重信,唯恐说了做不到,而宁肯少说、不说,先干了再说。他强调信有大小之分,君子讲的信,必须要首先合于义。

:在论述德的基础上,作者对孔子如何论礼进行了归纳,核心就是要纳德于礼。讲道德,就是自己把自己管好,用孔子的话讲,就是要克己;与人交往,要遵守一套规则和秩序,就是要守礼。礼是贵族圈里的纪律和规矩,小到待人接物,大到国家制度,主要用来处理贵族的内部矛盾。针对老百姓的,则是通过政令和刑罚。

孔子主张以德、以礼来治国,反对仅仅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国,认为那样虽然能制止犯罪,却会导致老百姓钻法律空子,变得无耻,最终导致混乱。在政治中,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名分,明确君臣间的身份和权利义务,其次是建立礼乐,最后才是刑罚。俗话说,先礼后兵,不是不要刑罚,而是必须排在礼的后面。

我觉得这本书很重要,本书致力于去掉孔子的圣人名号,不是为了否定孔子,而是为了客观看待他不容忽视的真正价值: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作为社会批评家,他最重视德与礼,但他开出来的药方,却没有运用的条件,恐怕也并不可行。孔子最重要的价值,是开启了百家争鸣,通过儒家与诸子百家间的互相批评,达到了思想上的空前自由、学术上的空前繁荣,才有了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我们对孔子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孔子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即使我们不了解孔子、不读《论语》,也同样从社会伦理、家庭教育中受到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今天,我们用平等的眼光感受孔子的人格和智慧,而不再将他作为空洞的圣人来膜拜,对孔子而言,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思想能够被客观地还原,才是真正的尊重。

绕不过的《论语》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论语》作为孔门弟子汇编的师生言行录,中国人学了2500年,也用了2500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础代码。

《论语》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后来2500年中国流传最广的的基础教材;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当然要回到文化的原始基因图谱。

《论语》飞针走线,穿起了超大规模的中国社会。中国空间上疆域庞大、时间上绵延几千年,《论语》从血缘关系出发,推演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维系庞大的体系始终不散摊子。中国的强大从哪里来,可以在《论语》中找到线索。

《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风是传统中国人格理想的模板,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论语》提供的答案既清楚又完备。

《论语》的微言大义,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记得只言片语,难免断章取义,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后边还有“游必有方”。只有完整地学习《论语》,才能真正获得在中国社会进退自如的大智慧。

《论语》创造了中国人基本价值观的高频词汇。《论语》不到16000字,但给汉语贡献了将近400个成语:温故知新、不亦乐乎、见贤思齐、适可而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1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96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4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3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5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