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凌晨1点,空气中漂浮着一股腐朽与沉闷的酸臭味道,这是有名的北漂社区回龙观。
在这个只有10平米左右的单间内,就是张明宇日常居住的地方,他是去年毕业的,这里每月的房租需要1600元。
夜幕降临,城市里华灯初上,车水马龙,道路两边淡黄色的光洒在地面上,显得格外的好看。
在热闹的街市、喧嚣的车水马龙中,张明宇正在10平米的单间里,修改着自己的简历,很难想象这个毕业不到1年的人已经换了2份工作了,最近他正在寻找新的职位。
在张明宇的眼里,上班的日子就像是被一团雾霾笼罩着,压抑,沉闷、更是煎熬。
在职场上不受领导重视、不擅长与同事交际,整天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差不多快废了。
最近几个月张明宇一直失眠,频繁的跳槽的经历让他在求职中处处碰壁,但眼下工作的枯燥、绝望,他不知道还该不该继续。
原本以为选择北漂至少可以过得体面的生活,可低廉的薪水和无休止的加班,勉强只能维持基本的房租,让张明宇不得不选择新的工作。
走出去,好像每扇大门都对自己紧闭,走投无路;不出去,他实在难以忍受这苟延残喘的生活,他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
像张明宇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在中国大概数以万计。
他们年轻向上、野心勃勃,他们履历不凡、朝气蓬勃,然而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适应环境,继续坚持,有的难以忍受「平庸的生活」,选择辞职;
另外由“高房价”带来的负面效应,笼罩在整个年轻群体之中。
在种种现实压力下,他们对生活丧失了斗志,他们自嘲、焦虑、绝望,他们对一切无所谓,他们是漂泊在城市中的「低欲青年」。
这种感受恐怕只有这些年轻人最清楚。
二、
今年3月前程无忧发布了一项春节求职报告,报告显示,在春节后第一周内一共有276万人通过前程无忧发送了简历,其中90后占到49.5%,80后占到40.7%,90后成为换工作意愿最强的群体。
而在90后群体中,94年和95年所占的比重最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代年轻人价值观、求职观念的变化,频繁跳槽的现象在年轻人身上也越来越普遍。
跳槽似乎成为了职场人士的一种习惯。
从95后的择业取向来看,与70后、80后谋求稳定不同,95后对工作趣味性、挑战性的要求远超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
据《95后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95后毕业生最青睐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35.32%的人渴望当主播/网红。
排在其后的是Coser占比为20.03%,声优占比为16.15%,其次为网络写手、新媒体运营、网游陪练、化妆师、游戏测评师。
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网络更加依赖,而由互联网催生的职业,自然受到了年轻一代的青睐。
三、
谈到离职,马云说过一个很经典的话,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其实无非就两点“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
那在年轻群体中,跳槽的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种:
1.跟老板相处不来,或者不喜欢公司的某个同事,工作得不开心,就辞职了;
2.公司给的薪资太低了,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3.现有的工作不喜欢,加班太多,和预期的不一样,想换一份自己更加感兴趣的工作;
4.随大流,看到别人跳槽自己也跟着跳槽,对工作迷茫….
在面试官以及老板眼里,他们对年轻人频繁跳槽往往没有好感,甚至越来越多90后因为频繁跳槽被贴上“浮躁”、“缺乏职业精神和职场定力”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标签。
但是除了年轻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外,社会现实的「落差感」和「压迫感」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年轻人跳槽的行为。
2016年,一篇《985、211大学生为何愤懑焦虑:“预备中产”之殇》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预备中产阶层的概念,其特征是:
一批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985、211毕业生)群体,在大众媒体时代掌握知识和话语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支撑(焦点在房产)。
作者认为,在一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和预备中产阶层之间,「户口」和「房产」建立起了两道栅栏。
在过去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也能在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拥有体面的生活,而如今被高房价深深笼罩,面临强烈的生存压力。
于是这批群体产生了“预备中产阶层”的绝望感,自嘲、焦虑、绝望。
由“高房价”带来的负面效应,让这批群体认清了今日中国资本化和阶层固化的现实。
最近看了一期《圆桌派》,主题是“跳槽——跳槽季,越跳越迷茫”,看完之后,还挺有感触的。
关于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跳槽?蒋方舟在节目里说:
“大部分年轻人是很难获得户口的,互联网公司一般都不能提供户口,加上不断上涨的房价压力,使得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房子,所以某种程度上给了年轻人很大的自由,跳到这和跳到那本质上没有区别,不像过去由体制内选择下海,会经历明显的身份变化,那对于年轻人而言只是一个工资多和工资少的问题。”
梁文道认为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既然买不起房子也没有户口,但是很需要储存更多的钱,那通常每跳槽一次基本上都会比上一份工作薪资要高,所以年轻人为什么不跳?
另外,蒋方舟说现在的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社会是只要你守规矩、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熬工龄,你就可以看得见自己的未来,也可以等来房子这些实质的保障,因为社会已经帮你准备好了这一切。
她说自己原来以为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种平庸的生活,是一种很可怕的生活。
但她现在忽然发现,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一眼望得到头的一种生活,是一种特别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
这种所谓平庸生活,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太奢侈,是不可求的,求而不得的。
四、
随着社交平台的兴起,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漫无目的、蹒跚而行。
放眼在职场上,对于年轻人而言,比起虚无缥缈的个人梦想、职业理想,他们更关心的是下个月的房租是否有着落。
可能这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丧,之前还有个段子称985/211等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的人生的目标竟然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国家的未来,令人唏嘘不已。
难道他们真的不想思考未来吗?我觉得恰恰相反,年轻人并非不想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而是因为社会现实长期的挫败感导致他们被动地丧失了追求的欲望。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生的奋斗目标大致相同,都是努力学习、辛苦赚钱、买房买车、最后娶妻生子,能安享晚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这个目标太难实现了,这是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奋斗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职场上,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各种成功学的熏陶下,还没调整好身份就迫不及待的想仗剑走天涯了,觉得天下靠一把剑一壶酒就能把理想装在心中肆意驰骋。
但大多数人连根本的如何和同事打交道,如何快速融入公司文化都还没有学会,由于对工作枯燥无味的不满,对人际关系处理的不擅长,职场处处碰壁,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选择了跳槽。
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在乎下一份工作是否适合,但很清楚自己不干什么,眼前的工作不喜欢,而跳槽成了他们躲避世界的一种「温和反抗」。
现在的年轻人比上一代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愿意在重复、无趣的工作消磨自己的时间。
而且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摆在他们面前的确也有更多机会,跳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焦虑、迷茫、失望、跳槽、自救,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消极、绝望,他们更多通过跳槽来反抗这个世界,对目前现状不满的逃避,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感。
五、
《读库》的老板张立宪在节目中坦言说自己想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
他认为有些年轻人,自带悲剧感。相比较那些清华、北大出来的学生,二本、三本甚至四本的人,“社会出身”上就有悲剧感。
要是在过去,这番言论一定会受到网友们的口伐,但如今看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由于社会成本高居不下,下层通道往上的空间逐渐已经堵塞,通过传统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上升了,这种现象年轻人让逐渐丧失了努力的信心。
这种社会现象也造成了现代年轻人“丧”的心态,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反正我也买不起房,也看不到自己的前景,就这样过吧。
虽然不一定可以变得更好,但目前来看也不会变得更糟。
在这种现实的落差感和压迫下,跳槽成为当下年轻群体在面对未知未来的焦虑与彷徨,这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却又无可奈何的迷茫。
六、
过去人们是为了理想、为了热爱而工作,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为了生存而工作。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梦想吗?
谈到这个话题,张立宪举了一个他当年采访香港来大陆举行夏令营学生的例子。
当被问及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中国大陆的孩子各个都是志存高远、目标远大,而香港的一个孩子说,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这种情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上课的时候,当老师问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
一个个都梦想着当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当时你要是没有一个光荣的梦想,注定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鄙视。
但现在那些人的梦想还在吗?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所接受的教育,现在回头看又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七、
两年前,王博离开了老家山西,现在在沙河住在一间月租1500的出租屋里,每天骑40分钟的共享单车,去西二旗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
和南方冬天的湿冷相比,北京的冬天是那种干冷,只要进入十月之后,便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在冬天骑车是会有点冷,但王博说只要不下雪,就比挤地铁强,因为他难以忍受挤地铁的日子。
王博说打算在北京打拼五六年,等到攒够一定的收入、积累一定经验、资源、人脉后,就回老家创业。
他说还是老家好,适合买房、养娃、过日子,还能照顾父母。
最近夏天到了,天也亮的早,为了早点到公司,王博晨少睡了1个小时,在路边摊随便吃点东西后,便骑着单车渐渐地消失在人群之中。
本文部分参考来源:
《985、211大学生为何愤懑焦虑:“预备中产”之殇》
《“丧”文化,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温和反抗》
《丧文化:人生苦短,及时行废》
《丧文化营销完全指南》
《圆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