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76】
茂密的堂前树林,盛夏时贮满了清爽的凉阴。
南风应季节吹来,回旋的疾风吹开了我的衣襟。
停止了交际,游好于闲业,或卧或起,读读书弄弄琴。
园里的蔬菜取之不尽,往年的谷物储存到今。
操持自身的生活本有限度,超过需要就不合自己的本心。
舂碎黏高梁来酿造美酒,酒熟了,我且来自斟自饮。
稚弱的小儿子在身边嬉戏,学说话,还不能连贯发音,
这样的事真让人高兴,且以此忘掉那华贵的发簪。
眺望那遥远的白云,深深地怀念古代的情形。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80】
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衣食自给很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我自舂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7】
葱茏茂密的堂前林木,仲夏的季节贮满清阴。
应节的南风阵阵吹来,回风掀开了我的衣襟。
停止官场交往而沉浸于六艺,终日里不是读书便是弹琴。
园里的蔬菜有无穷的滋味,隔年的陈谷一直储存到如今。
自己营生的需要原很有限,过多的积蓄违背初心。
舂米捣谷我自酿美酒,美酒酿成我自斟自饮。
幼子在身边往来游戏,牙牙学语还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这样的生活多么淳真有趣,可以把荣华富贵忘得一干二净。
抬头向着白云遥望,怀念古人的高尚行迹我无限深情!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74】
这两首和诗约作于晋。元兴元年(402),诗人三十八岁。去年冬,渊明奔母丧,从江陵辞官返回柴桑。这以后几年便居丧在上京里老家。第一首写于仲夏。此时,家中尚有余资,生活起居颇可,享受天伦之乐,暂忘于功名。然而古代圣贤仍牵动自己的情怀。诗的格调恬淡闲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78】
郭主簿事迹未详。主簿为官职,主管簿籍文书。从诗中“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句推测,此二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前后,时作者约三十八岁左右。这两首诗非同时所作,但主要都是写景寄怀,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与贞洁清高的品格。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6】
和:应和,为应答别人的诗词而作。主簿:官名,负责文书簿籍一类的事。郭主簿:名字生平不详。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从江陵桓玄幕府任中回家服母丧,在家里住了两年多。他回家的第二年(402)夏秋,写了《和郭主簿》诗二首,时年三十八岁。这里选了其中第一首,是写他居家期间适意的田园生活。诗中流露了诗人知足常乐,不慕功名富贵的思想。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4】
《和郭主簿》二首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的夏秋之间。诗人时年二十八岁。这时陶渊明因母长离职居家,有机会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回顾,认真地考虑出仕与否问题。这两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活动的产物。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夏景和美好的田园生活,反映了诗人热爱然而鄙弃功名的思想。前六句写夏季堂前风景和诗人读书弹琴的乐趣。按下四句写家中粮菜有余,自己知足常乐。其中“营己良有限,过足非所钦”二句,“不以贫贱而有羡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正反映了一个隐者的坦荡胸怀。再四句写诗人酿酒自饮以及子戏身旁的天伦之乐。最后四句,写诗人陶醉于这种淳真而快乐的生活之中,忘却世间的功名富贵,远望白云,发思古之幽情。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6】
作者三十七岁那年冬天,从江陵辞职回家服母丧。此后两年多闲居在家。这两首诗是他当时写给朋友的。第一首,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描写他居家期间的情形。他表示不追求奢侈的享受,不羡幕荣华富贵,喜爱的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张彦《陶诗今说》,p20】
郭主簿生平事迹不详。这是诗人情调欢悦的诗,约写于他三十八岁时。这一年是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去年冬,陶公奔母丧,从江陵回柴桑,此后几年居丧于家。这两首诗都是同友人郭主簿的“和”诗。主簿类似于今天官场上的文书、秘书,负责文书簿籍一类的事务,可划为“吏”类。第一首诗写于仲夏,抒发了诗人在家的愉悦闲适的心态,表现出诗人对外出做官的冷漠和厌倦。开头先写环境和季节,再写自己的得意生活:在繁茂的堂前树林抑或竹林中,享受着不凉不热、温度适宜的生活,南风回旋袭开我的衣襟,更感惬意、舒适。停止交往、舞文弄墨、起床弄书琴,何等地优哉游哉!家中粮菜充足,经营有余,不慕“过足”(不贪图富贵豪华),自己酿酒自己喝,小儿子绕膝嬉戏,真正是乐不可支,忘却了什么人间“富贵”。美丽的白云飘在清澄湛蓝的天空多么自由自在,遥望令我怀念起早已作古的先贤隐士!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3】
此诗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壬寅(402),此时,渊明因母丧辞官回家。从诗中内容看,第一首作于夏季,第二首作于深秋。和:答和。郭主簿:生平事迹不详,大概是诗人的好友。二诗写景写情,饶有情趣。清方东树评曰:“此二首与《酬刘柴桑》皆闲居诗正格,一味本色真味,直书胸臆。”(《昭味詹言》卷四)洵为的论。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14】
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设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郭主簿是陶渊明的友人,事迹不详。这两首唱和诗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陶渊明时年三十八岁,当时陶渊明因母亲去世闲居在家。
《和郭主簿》这两首诗非一时之作,分作于夏秋两季,诗中的景物情趣各不相同。前一首是以夏季田园生活为内容的抒怀作品。诗人着力勾画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图,点出了好些可喜可乐的事情,自己陶醉其中,表现出一种知足的思想和对功名富贵的鄙视。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诗的开头两句写得很美,描绘了诗人家居的美好环境:堂前生长着树木,又多又茂盛,挡住了烈日的照射,给诗人酒下一片树荫。诗人的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能够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或想象,回味余地大。诗人说“堂前林”,不说“堂前树”,“林”字准确地说明堂前的树木多,究竟是多少?留给读者去想象。“中夏贮清阴”的“贮”可以当作诗眼来看,它形象地表现了树荫之多,树荫之浓。堂前林是可爱的,夏天的树荫更是可爱的,诗人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赞美了它们。不仅如此,诗人还赞美盛夏时节的“凯风”和“回飙”。树木有情,风也有意,清风送爽,实在惬意。诗人更喜的是那种回旋的风,骤然而至,吹开了诗人的衣襟。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是田园生活的一种享受。
在这幽静清凉的舒适环境里,诗人息交绝游,与书为友,过着适意的书斋生活:“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在封建社会,图仕进的人是不“游闲业”的,很少读儒家经典以外的书。陶渊明与众异趣,偏要博览群书,驰心于诸子百家,这说明他并不把“游闲业”视为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他愿意这样去做,从中得到乐趣。“卧起弄书琴”写得形象,读者仿佛看见勤奋的陶渊明刚刚从床上起来读书,实在读累了的时候,才放下书本弄琴自娱。一个“弄”字,展现出了诗人为书琴所陶醉的样子。
诗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天天弄书琴;诗人的物质生活也还不错,用不着为衣食发愁,园中有摘不完的蔬莱,家里有用不尽的“旧谷”。不过,诗人很知足,“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表现出知足常乐的思想。“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吴瞻泰认为这两句是“自足语,天真烂漫: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见《陶诗汇注》)。陶渊明性好饮酒,只要有酒喝,他就感到满意了。自家酿酒,有酒自斟,是一种田园生活的乐趣。当然,对于诗人来说,乐趣是多方面的。他已经是儿女成行的父亲了,娇儿会给他乐趣,这是一种天伦之乐。“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这两句写得多有意思!一个“戏”字写出了弱子的顽皮。“学语未成音”的娇儿在父亲的身边转来绕去,当父亲的能不喜悦吗?诗人轻轻一笔,摄下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小照,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意趣横生。吴瞻泰《陶诗汇注》说:“学语未成音,家常语,使人味之意怡”。鲍照有“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佳句,也是描写天伦之乐的。若把这两句同陶渊明的“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相比较,还有情趣上的差异。“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是说诗人在那里“弄”,在那里“看”,即诗人自寻其乐。“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则是“弱子”在那里“戏”,在那里“学”,即“弱子”本身的可爱之处给了诗人以欢娱。对于天伦之乐,前者是主观上的迫求;后者则是客观现实给与诗人的感受。
树木贮荫,南风吹衣,读书弹琴,衣食有余,美酒自斟,娇儿缠身,这一切都是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这些可乐的事情使陶渊明十分高兴和适意,他欣然高唱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乡居的乐趣使陶渊明不想做官,忘记了功名富贵。看来,陶渊明好象很高兴,他是不是真的在高兴呢?
不,他不是真正在高兴,他是带着眼泪在笑。清人乔亿在他的《剑谿说诗》里说过:“读陶诗当察其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在这首诗里有笑有泪,忧乐互见,不可不察。“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结尾这两句的情调与前面的十六句迥然不同,吐出了心中的悲苦。诗中说的“望白云”含有深意,不可轻轻放过。《庄子·天地》云:“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陶渊明用了这个典,说明他向往帝乡,不满现实”。他在《祭从弟敬远文》中也说过:“遥遥帝乡,爰感奇心”。他向往帝乡并不是要象道家那样去做神仙,只是向往另外一种社会现实,如同他后来虚构的“桃花源”那样。有他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是属于“天下无道”,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不是要赶紧去做官,而是要“修德就闲”,等“天下有道”的时候才去图仕进,“与物皆昌”。当诗人冷静地想到这些的时候,他就田园耕读,忘却华簪。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守道待时的思想是两个方面,一是不满意现实,二是希望改变现实,使“天下有道”,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上看,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乡居的乐趣,写到“聊用忘华簪”即可收笔,不写最后怀古的两句,意思也是完整的。但是,诗人出人意外地写了怀古的两句,这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把诗人的笑与泪都写出来了,读起来觉得内容深刻,值得品味。刘履在《选诗补注》里说:“此诗虽因和人,而直抒己怀”,“末言遥望白云,深怀古人之高迹,其意远矣”。
【辑评】(p15)
刘履《选诗补注》卷五:此诗虽因和人,而直写己怀。但据见在不为过求,而目前所接莫非真乐,是则世之荣利,岂有可动其中者哉!末言遥望白云,深怀古人之高迹,其意远矣。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园蔬有余滋”二句)贫人夸富,有致。(“营己良有极”二句)未知其极,故营营不止。已过而犹未足,早定有极,则易识过足矣。元亮何曾有过足时?所营者少,则少许之外,谁非过足者,最堪醒人。(“此事真复乐”四句)有忘者别有不忘者,“聊”字“一何”字互映。不息交,不能游。不知用此事之乐,不能忘。拒彼乃得游此,用此乃得忘彼,善立方法。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二:“蔼蔼”四句,林栖有托;“息交”四句,食用有资;皆营己也。“春秫”以下,俱自足语,天真烂漫,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学语未成音”,家常语,使人味之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