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前夕,一名小偷在珠江路一家超市被抓住。经民警了解,这名刘姓女子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女儿,都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她因想给重病的孩子一份儿童节礼物,才在超市行窃。两名警官将这件事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倡议大家给孩子捐款捐物。据了解,她已经收到了30多万的善款。而记者在超市了解到,她曾多次涉嫌在店里实施偷窃,所以这次店员们格外留意。(新华报业网6月2日)
从狭义上说,这名女子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为了患病的双胞胎女儿能有一份儿童节礼物,才在超市行窃。对于她女儿来说,并不知道自身的处境多么危难,也不可能明白她们的礼物从何而来,但这并不影响这对双胞胎过上一个充满母爱带着温馨的儿童节,在她们的心里,当然会留下温暧的童年回忆。不管怎么说,孩子是这位母亲的一切,为了孩子能过上一个正常的儿童节,母亲甚至可以不惜上刀山下火海,在这种母爱的驱动之下,即使做出了行窃之事,也有着伟大的影子。
然而,从广义上说,她又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街头上还有很多到处流浪的乞丐,这些乞丐中,有的连结婚生子的机会都不曾有过,而且也不曾有过自己的住房,他们也想当一回伟大的母亲或者父亲,但没有这样的机会光顾他们,这是不是更招人怜悯?同时,在这些乞丐中,也有的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上,他们心目中当然也会有着孝道和儿童节,但到了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他们以孝道的名义,是否也可以到超市行窃给父母献上一份节日的礼物?否则,对乞丐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这位母亲与那些乞丐相比,就不能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弱势个体,而且,从这些弱势个体来讲,不管是这位母亲还是那些乞丐,每个人身后都会有一些令人泪下的心酸故事。但这些心酸故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里,并不应成为行窃的理由,而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行窃都不成为发现其心酸故事的观测窗口。因为这会形成这样的错位评判定势:即所有的行窃者都是因为遇到了过不下去的日子,所以他们的行窃就有着可以理解的理由,并且还应当因行窃而获得善款。看上去,这样的理解像是很慈善,但它却是对社会基本道义的一种曲解,因为它混淆了是与非,反而获得善款的机会,这会给社会基本伦理带来不测的飘摇。
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弱势个体,应当由社会各界力量协力解决,从这个角度讲,两位警官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结果也是令人欣慰的。但如果跳出这位女子的小家庭层面,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得来的善款,会引发更多弱势个体的感觉错乱。他们会认为,只能使出离奇的招数甚至是非法的招数,才能获得社会慈善的关注,其背后的心酸故事才能被社会认可。而这样的逻辑,对于那些不会说不会道,但却很守法守本分的其它弱势个体说,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因为这犹如在等待着慈善救助的队伍中,排在前面的永远会是以离奇招数甚至是非法招数讲故事的人。
而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当地的相关部门为何没有及时发现刘姓女子家庭的困境?对弱势个体的救助,是政府部门应担负的责任,尽管政府部门最终也需要社会慈善人士的协力,但作为政府部门来说,首先要搞清楚在自己的辖区存在着多少困境家庭和弱势个体,这应是一个政府部门的基本日常台账,而不应当是稀里糊涂的拍脑门。而这位女子因行窃而开启了人们对她心酸故事的观测窗口,并收到了30多万的善款,其实,这正说明当地政府部门对困境家庭和弱势个体的观测窗口实质性的关闭,而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因此,对于这位女子收到30多万的善款的案例来讲,虽然结果令人欣慰,但也让人感到五味杂陈,使人更加心酸,因为从普遍意义上讲,社会的道德正义和法律的过程正义才是保障所有弱势个体的共同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