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能让人悲戚的事有那么几件,其中红颜的衰老,英雄的迟暮,总是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凉意。然而美人会有嫉妒他人之意,英雄也会有残暴不仁之时,浊常犯的毛病便是不能完整地看待一个人,常因片面的好而去多赞,片面的不好而去远离。
汉飞将军李广,战功卓越,在迟暮之年拔剑自杀,终身未侯,便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
后人对李将军是哀悯居多的,因为他的才华未曾得到充分的肯定未曾封侯。这一点在后来诗人王勃中的一句“李广难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后世的人们一提到李将军,下意识地便是一句“李广难封”。
李将军是平民出生,世代习弓。景帝时为其武骑常侍,被景帝所感叹,说他生不逢时,若是生在汉高祖群雄争霸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后为太守防范匈奴进攻,因为作战勇猛,被匈奴敬畏地称为“汉飞将军”。
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李将军一次带着百骑士兵遭遇到了数千的匈奴骑兵。此时双方距离很近,而李将军附近没有增援。若是逃跑,必然会被追杀至全灭。李将军的部下全部大惊恐,可将军却命令部下以百骑之兵向数千骑的匈奴士兵方向前进。直到距离匈奴大约2里地的地方才停下来。停下来的李将军又命令全体将士在匈奴人的面前解鞍下马。匈奴见到此种反常情况惊疑不定。十分害怕附近有汉军的埋伏。就这样双方僵持到晚上,匈奴害怕汉军的夜袭便退走了。而李将军的百骑则待到天明,见四下确实无人,才退回到远方的军营中。就这样李将军用他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拯救了自己与士兵们的性命。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由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当时数经战斗却未被封侯,已经六十余岁的李将军在武帝不应允的情况下坚决请战出征。在直击匈奴大单于的大战之前,李广将军被从即将正面与匈奴交战的前军调往了需要绕路的右军(这是皇帝授意卫青大将军去做的)。不但没有军功以封侯,还因迷路延期要被惩罚。李广将军受不了这样双重的打击,为了避免受辱,悲愤自杀(当然,皇帝也不可能料到,右军会迷路)。
他自杀身亡的消息传来,他所带的士兵无不痛哭悲泣。
也正是李将军如此悲剧式的结局,导致了后来人们对李将军的同情。一句“李广难封”,可谓哀叹。
然而,事实往往有两面。一方面李将军有着过人的胆识与才华。而且他优待体恤部下。缺水时部下们不饮足水,他不饮水。缺食时,士兵没吃,他也不吃。另一方面,李将军也有他残暴的一面。
在李将军赋闲的时候,一名小吏因琐事不敬重他,他重新出征的时候传招了那名小吏,就在军中将其斩杀。
还有一次李将军与人闲谈,说自己总未封侯,内心难过。他说“自从汉向匈奴进攻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我的诸多部下,才能不及中人却因军功而获得封侯的有数十人,而我不为人后,却没有因功而封侯,这是为什么呢?”(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那人问李广,“将军一生可曾做过什么悔之莫及的事吗?”(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李将军说,他早年曾经用哄骗的方法让一群对手投降。那群对手投降之后,他没有体谅他们,而是将他们全部坑杀,这件事让他十分追悔。那人则对李将军说,“将军未封侯,这便是原因呀!”(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往事已矣,成败如尘,几多得失,功过有论,李广难封,自有其因吧。
浊人卑微,无能评价李将军的一生,也就只能留下这区区数百字的感慨了。
个人浅见,不成参考,诸多细节,恐难详考,但作拙砖,以引美玉。
化浊 2016-11-14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