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手机泛滥的年代,「提笔忘字」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大通病,我们现在对错别字的态度好像也空前的包容。但是在古代,在错别字还不那么泛滥的年代,有些「错别字」居然逃过了人们挑剔的目光,甚至被视为一种充满灵性的文化创新。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那些「举世闻名」的「错别字」吧!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牌匾上的「避」字右边的「辛」明显多了一横。但由于这个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亲书,又写在当时地位非常重要的避暑山庄,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错字」。但是在包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等古籍在内,「避」字的写法都与康熙的写法相同。由此看来,康熙此举应非笔误,也许是饱读古籍的结果。
花港观鱼
康熙另一个著名的「错别字」写在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处。「鱼」的繁体字是四点底,但四点代表火,信佛的康熙认为有火烤着鱼,鱼儿们会不自由,于是有意将四点变成了代表水的三点,于是「花港观鱼」的碑上出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鱼」字。而康熙皇帝也树立了一个有好生之德的「佛系皇帝」形象。
风流宛在
宋代文豪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在任期间被称为「风流太守」,而清朝光绪年间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了「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的寓意,在扬州大明寺写下了这幅牌匾。但近来也有人为欧阳修翻案,说他主政扬州期间,教化庶民,德政兼修,而匾上「流」和「在」的特殊写法其实是自古有之的,大可不必过度解读。
在孔子故乡曲阜的孔府大门外,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上联的「富」字宝盖头变成了秃宝盖,而下联的「章」字下面的一竖直接通到了中间的「日」字之中。这两处圣人故地的「错别字」意为:富贵无头,文章通天。
济南的两大名胜大明湖和趵突泉匾额上都有「错别字」。大明湖的「明」字左边的「日」被写成「目」,而趵突泉的「突」字最上面的点也不翼而飞了。有一个很美丽的解释是这样的:「突」字丢失的一点随着水波漂到了大明湖的「明」字上。而「明」字的这种写法也绝非个案,明孝陵和武侯祠中都出现过这种写法。
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有一个明显的「错别字」:「第」字的竹字头被写成了草字头。这块匾额乃明朝书法家萧显所书,每个字都一米多见方,并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萧显将「第」字作此处理使其笔画减少,视觉上分量减轻,让「关」字显得尤为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压住了看似要翘起的城楼西端,让字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
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并发配伊犁,路过西安时,他在此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在途径碑林时,林则徐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慰藉,并有感而发写下了「碑林」二字。但他写的「碑」字右半部的「卑」字没有头顶的一撇,有人将这解读为林则徐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但这种猜测并没有得到过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