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转载,在网上看到,觉得写的真好。
打零工,收入不高,一天几十元,上百元。几百元的少,多是爬高上低、吃苦卖力气的工作,早出晚归才有可能挣到。一天一结工资,有时半个月发一回工资。有的工作,半年或更久发工资。我记得附近村子有外地人承包的葡萄园,老板只有把当季所有的葡萄卖光,收了货款,才给员工开薪水。葡萄卖不掉,卖不完,工资就会拖欠。
农村年轻人开店,有理发店,花店,小吃店,水果店,蛋糕店等等。这些店规模不大,多开在村口、镇上的大街,我和开店的年轻朋友聊了一下,他们说店里的生意时好时坏,有淡旺季。
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女孩儿,在镇上卖花,她说前段时间七夕情人节,销售额不错。更多时候,店里冷冷清清。进一步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还不错”并非生意十分火爆,而是相比平常说得过去。镇子附近的人越来越少了,钱不好挣,愿意消费的顾客自然也不多。
村里也有年轻人开网约车,不过,今年内卷的厉害。一位小哥告诉我,同样的距离,原本上百块钱的车费,现在降到了八十,七十。他说,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外地的农村年轻人呢?干什么工作的都有,送外卖,分拣快递,汽车维修,工厂普工。稍微有学历的,做会计,中小学老师,护士,医药销售……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有那么一份工作,但普遍焦虑:收入不高,晋升困难,前途暗淡,难以在城市安家落户。
不光年轻人面临就业和收入问题,农村中老年人同样如此,而且似乎更严峻。
村里很多中老年男性,在工地干了二三十年。虽然背井离乡,过的苦点儿,累点儿,但能挣到一些钱,日子还算有盼头。这两年房市衰落,建筑行业有些惨淡,身为农民工的他们深受影响。突然之间找不到活做了,大家都很紧张、焦灼,甚至出现愧疚和自虐心理。
有位农民工大叔,五十多岁了,只有干活的时候他才能吃得下去饭。没活做的时候,他说没心情吃饭,这一天没挣到钱,又要花钱买饭,非常舍不得。等饿了肚子,必须得去吃一些的时候,他一边吃,一边心疼饭钱,十分难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
村里的中老年女性,前些年,她们还能去外地服装厂、食品厂、电子厂工作,或者去新疆那边摘棉花,去安徽、湖北采茶叶,去宁夏摘枸杞……这几年,来村里招工的企业越来越少。现在大家的工作主要是务农,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务农。绝大部分人种植的是农作物,比如小麦,玉米。只有少部分人,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辣椒,大蒜,以及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
种植农作物也好,种植经济作物也罢,现如今,农民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局。七八月份河南大旱,玉米枯的厉害,村民们忙着拉管子,抽水灌溉。最近,降雨不断,田里积水非常严重,成熟的玉米涝在了地里,人和机器都无法进去干活儿。大家普遍感到焦虑。
即使庄稼顺利收回家里,卖掉,然而抛去各项成本(化肥、种子、除草、灌溉等费用),农民在土地上所得的净收入,微乎其微,甚至是入不敷出。虽然说种地光荣,但收入实在是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