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德”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德”、“缺德”。有德人到了一定境界,我们说这个人德高望重。缺德的人我们称这样的人为“恶人”。那么什么是“德”?什么又是“道德”?
我们对于“德”可以朴素的讲就是利他。那么“道德”就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利他。这个利他包含了思想和行为。那么我们为什么有崇尚道德或者说崇尚利他呢?
几千年前的哲人也想过这个问题,最有名的两个论调就是人性的善恶论。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如果人性是本来就善的,这种利他就很好解释,因为是人性本来就有的,这种善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但是人性本恶,那么一些利他行为就无法解释。善恶之争并不能解决人为什么需要道德的原因。
道德本质在我们的基因里。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亦或是微生物,都有一个延续生命的需要。这个需要是以种群为界限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在这个事实之下,我们在回头看道德就会发现,我们人所说的道德基本上是在人的种群范围内讨论的。
我们知道伤害他人是不道德的,损坏公物是不道德的,当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就会谴责他没有公德心。假如我们将人道德的适用范围拓展一下。伤害动物也是不道德的,那么问题来了,人要吃肉就会伤害动物。那么这个世界上有道德的人就更少了。但是真有这种思想存在那就是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佛教思想提倡不杀生,不造恶业。就相当于将道德的范围拓展到动物?那么能不能将这个范围拓展到植物呢?从想法上可行,实际上是万万行不通的。如果走到了这一步,那就是不能吃任何东西。那就真是植物的世界了。有思想的植物?植物人?这和我们讨论的相去甚远。
经过上述简单的推理我们看到,道德范围拓展一个种类,人能够食用的物种就越少,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这和生物都有延续生命需要的自然法则是相违背的。
我们前面说,道德就是利他。这种利他的背后运行逻辑还是利己。因为延续生命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需要。
那么这个道德法则是怎样写进我们的基因的呢?
看动物世界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寒冷的风雪在南极肆虐。一群企业仅仅依偎在一起取暖,小企业被围在最中间,其次是老企鹅,最外层的是青年企鹅。青年企鹅假如想在中间取暖很容易做到,但事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那么企鹅的这种公德心和我们人类社会的道德有什么不一样吗?我看也未必有多少区别。
还有很多种动物都表现出这种利他行为,这种公德心,所以这种公德心不是人类特有的。
植物和微生物也有这种利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互利共生。最为人们熟知的植物共生现象:真菌和苔藓的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地衣就是真菌和苔藓植物的共生体,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靠苔藓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我们曾自以为是以为道德是人类特有的,但仔细探讨后发现,道德所包含的属性不是人类特有的,动植物、微生物都有。
道德是互利共生的需要。只是在人类世界把这种互利共生叫做道德。
以人类社会为例,既然道德是生命延续的需要,那么甘愿牺牲自我的人,生命得不到延续,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非洲一些原始部落的婚姻观念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男女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夫妻观念。孩子出生后并不能确定谁是孩子的父亲。任何一个成年男性为了保护孩子能够长大就必须对部落里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假如有两个部落发生战争,这些成年男性都会为了让自己部落的孩子活下来而战争,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观念得以发展,形成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的观念,个人服从组织。在不同的国家这种观念得以发展并形成了几种主流观念:个人服从于家族;个人服从于某个团体;团体服从于国家。我们将这种牺牲个人保全集体利益的行为认为是最高尚的道德。背后最本质的逻辑观念就是集体本身含有个人的生命能量,不论他是多少,保全集体是必须做的事情。
实际上,这种含有自我基因的集体观念发展到后来,以超出了延续生命的需要这条准则。或者说延续生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个人可以为了一个认同的集体而牺牲。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了异性兄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忠义二字。这忠义就是他们认同的观念。在比如文天祥留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延续精神生命的的做法。
这种为集体牺牲个体的现象也不是人类特有的,蚂蚁和蜜蜂也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或许这么分析道德太过于势利。让很多人心里不舒服。但道德就是这样,他真实的刻画在生物的基因里。道德本质就是互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