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八股和馒头》
小一百年前,鲁迅说:“不相信小说做法一类。”那是小一百年的事儿。现在不行了:你不能用议论文去写小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聪明人会告诉你:给一篇作品投稿前,先买他们的杂志,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于是文学的八股就诞生了。文学成了蒸馒头,一本杂志就是一锅馒头,大同小异,拿哪个吃,味道都差不多。人怎么能总吃馒头呢?他们也需要饼子、地瓜面、米饭,但这不行。编辑正在或者已经用小一百年的时间使自己变成了衙门的府丞,来解剖文学的尸体。饼子、地瓜面这些就驱除了。想上笼屉,必须是他们以为的馒头。编辑不再是伯乐,成为判官了,拿着馒头的标准,说:“我们比谁都渴望好馒头的诞生嗳。”一个声音说:“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你爬出去,于是就适应了,文学的中国:哥们儿、弟兄姐妹,小抄袭也行,只要符合馒头的标准。谁特立独行了?老、中、青都没有,蒸了几十年类同的馒头,在这锅馒头里选大点儿的,发酵好点儿的当标本:看,这就经典馒头的样子。馒头师父自曰:“做好的馒头哦,离不开深入生活啊。...”
雪白的大馒头,看上去很美,可要问谁能代表这个时代文学的巅峰呢?胡扯就来了,什么文无第一,张三的挺好,李四也行。其实很难改变了,直到有一天,文学不需要在为什么服务,文学就是文学,《新青年》、《中青年》、《老青年》自由诞生,编辑的衙门就拆掉了。文学自由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出路。八股的时代,或者玩玩,或者睡觉,都无所谓。至于馒头,你可以做,有没有人吃就不知道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