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随笔散文 学英语与八股

        科举取士从隋朝开始,以往科举考试形式多样,八股文由明初钦定的科举考试文体,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相当于朝廷的正版教材(自宋以下,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除此而外,均是杂书,包括诗词歌赋等),内容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引申。发明来自明初朱元璋的授意,由刘基,宋濂等人具体制定,是一种标准化考试流程,能让考官较好地排除人为因素评判作文的好坏,选拔出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人才。清承明制,八股文取士考试一直延续的清末被废除。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1.八股文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保证寒门子弟有上升通道(读书人服气)。进而充分发挥了科举制度在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推动汉文化普及,边远地区人民也有积极学习汉文化的冲动。3.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虽然有以上的正作用,但从八股文设立开始,就招至许多文人的批评,有明一代很多读书人就开始了对八股文的批判,如顾炎武就认为八股文之危害远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的徐大椿则更是感叹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八股),烂如泥。”许多读书人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没有读出名堂(绝大多数读书人没有当上官),白白耽误了一生的光阴。尽管批评很多,即使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八股文依然是封建时代最好的以及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机制。因此,八股文在明清几百年间相沿不改,充分说明八股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

        英语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推广学习的语言,现在,一线城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其他省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无论是否喜欢学英语,至少每个小孩要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英语,包括本人在内,花费大量时间在英语上,结果呢,可以确定97.5%的人根本用不上,以本人为例,学习英语不为不刻苦,也花费了许多时间(至少认真学习了30年),正真与老外面对面交流不超过30分钟,这样的性价比似乎太低了点。联想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的孩子,连一个请假条都写不好,个人认为全员学英语有太多的弊端:1.学英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挤占了学中文学技术乃至体育锻炼的时间;2.英语教学中尽是语法,条条框框,禁锢了国人的思想,不利于国人思想解放;3.最最重要的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我国不在一条道上,中国这么多学生学习英语干什么?到西方旅游?当他们的代理人?还是搞科研?搞科研好像也不需要这么多人?所以,全民学习英语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对中国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英语的作用还不如当年的学八股文,毕竟八股文学不成,有了基础还可以记个账打个官司什么的,而百无一用是学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不如老老实实学好中文,把一张请假条写清楚。英语教育搞精英教育就可以了。

                                安徽省立医院杜剑平

                                        2020.12.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