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桂林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次终于有机会到漓江转转。干工程的人命苦,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离开机场或车站,就是直奔工地。百度地图上的城市点亮了一座又一座,但总觉得自己还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
在阳朔呆了三天,始终下着蒙蒙细雨。雨量虽不足以将人打湿,却足以把太阳藏得严严实实。我们坐车从桂平往阳朔赶,一路上已经能够看到高速两旁黛色的山尖。浓重的雾气在半山腰上缭绕,让人感觉那是一片灰色的固体,随时有可能跌到山脚下来。我拍成照片发给妻,妻说:“好美!但是怎么感觉有点压抑?”可能就是因为这细碎的雨和沉甸甸的雾的缘故吧!
我们在兴坪码头上船,煨了一壶茶,喝着聊着,等待发船。茶是浓郁的普洱,暖心暖肺,餐牌上介绍是漓江功夫茶。二月的漓江,天气还有点凉。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犹能感到砭人肌肤的温度。茶壶下面点着一枝小小的蜡烛,我很怀疑,这是否能够维持茶水的温度。事实证明,再小的火焰也能带来温暖。我们到游艇二楼看风景回来,装在茶杯里的水已然冷却,但点着蜡烛的茶壶仍热气扑鼻。
起初,我们坐在一层的封闭船舱里,透过玻璃望着漓江两岸的山峦以及墨色的江水。天气作怪,江水既不清澈见底,也不波光粼粼。此际正是漓江枯水期,码头处的江水只有几十厘米深,偌大的船舱漂浮在水上,竟然也不会搁浅,实在让人质疑心中关于浮力的概念。我们干工程的人,总是没什么情致,凡事总喜欢往物理上拉扯。看到一片没有覆盖植被的山坡,赵总言之凿凿地说:“那是一片石灰岩。”我打趣他:“多漂亮的山水,一听到石灰岩这三个字,瞬间感觉档次都降低了。”赵总听后哈哈大笑。
我们透过窗,用目光贪婪地搜刮着江面,企图以漓江山水的墨色,覆盖掉心中钢筋混凝土的底色。我坐的是与船行方向相反的位置,扭头看久了有些晕船。可又不舍得不看。好在船出发后没多久就作了短暂停泊,一个撑着竹筏的渔民靠过来,带着她的鸬鹚邀请我们拍照。我欣然拍了三张。一是为了和美丽的漓江影像重叠;二是为了怀念小学学过的课文。两只黑色的鸬鹚,与小学课本里的插图不太像,下巴底下没有大大的囊。倒是和《不一样的卡梅拉》中的鸬鹚佩罗形象相近,撵撵要是看了,一定会很开心。
再次发船。很快便走完了逆流的路程。船舱掉头返回,开始溯流而下。隔舱板开放,终于可以到二楼观景拍照了。我们站在船头位置,把一张张远山黛影留进相机,刻入脑海。随行导游不时指着两岸的山峦告诉我们,那里是骆驼过河,那里是美女梳妆,那里是田螺,那里是鲤鱼……人的想象力被导游的话语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频频点头,真像真像。按照当年周总理指示种在岸边的凤尾竹,一簇簇、一丛丛,观望着一群又一群来来往往的游客,默视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热热闹闹的人生。凤尾竹常绿。人生也常新。
在“黄布倒影”景点附近,本次游览达到高潮,人们纷纷拍照留念。同事掏出20元纸币,与实景进行对比。船行缓慢,但远处的山还是一点点近了,近了。山峦在雾中的形状未曾改变,只是尺寸变得越来越大。我想,手机镜头或许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来,但却没有办法把眼前的景物推远。而我们模糊不清的未来,随着时光推移,终归也会一点点来到近前。在过去,我们还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而如今,我们却无力直视眼前的种种不如意与未达到。
再次下到一层船舱,我已有点看腻远处风景的轮廓,开始把视线落回到更具体的景物上——岸边凸起如魑魅魍魉的石头,水潮褪去在山崖上留下的黄色泥土印记,江底圆滚滚静伏躺卧的鹅卵石,凤尾竹被风吹弯后谦卑的态度……我们把我们的世界,时而放大后远观,时而压缩后近玩。宏观的人生固然重要,可微观的细节更能打动我们的心弦。
这便是我乘船游漓江后,获得的全部收获与感悟。
晚上我们还去了阳朔西街。
夜幕下的西街灯火辉煌,天、楼、桥、船、水融为一片。老街街边,开满了现代化的酒吧,震耳欲聋的音乐从敞开的大门传出,穿着性感艳丽的姑娘站在街边招徕顾客。我迷茫地置身在这繁华盛世,深感这夜晚的灯红酒绿,与白天所看过的漓江,简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在西街新街街角,我在酒吧外一个流浪歌手身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歌声里有他的故事。我感受到了,歌声里也便有了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