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优势测评快十年了,上周终于第一次决定完成测试,看看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准确点应该是才干talent,但刚开始用才干还不习惯,姑且就先用优势替代)。自以为做了这么多年HR,一直帮人分析优势、规划发展路径,对自己的了解虽然有盲区,但总该八九不离十。可是拿到报告的那一刻,结果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果然想要了解自己也许是最不容易的事情。
简单的说,测评的结果让我确认了自己知道的优势、发现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优势,同样重要的,了解了让自己吃惊的劣势。
我知道我很强的地方是学习、回顾(按照盖勒普在测评中的释义大致是“总结与反思”)和个别(大致是“关注个体差异”)。这么多年下来,我总是能在学习中发现快乐,刚毕业那会,把一整篇无味的合同甚至法律法规通读下来也不觉得枯燥,反而会觉得收获颇丰,虽然不是法律专业,但后来编制度、做方案从中收获良多。但后来好像再也没有类似的收获。看起来好像学了很多,虽然学的过程让我心情愉悦,但除了知识(其中很多还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的积累,并没有太多其他收获。虽然是优势项,但是如何能够通过学习产出真正有效的输出是需要重点思考的。
经常反思、经常回顾是我的习惯,还远远做不到每日三省,但频率相对还算高。但我又是一个从反思和教训中提升很慢的人,事实已经证明仅仅回顾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技能的获取。
做HR的需要认识并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也许是这么多年的职业习惯后天提升了这一优势项。个别是唯一一个自认为发挥得比较好的,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强烈的认可我这项优势。但越仔细想越发现之前的认识经不起推敲。我对别人的差异真的有认知么?能够心态上无差异对待么?是不是能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做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
我不知道我很强的领域是行动和排难(大致是“克服困难、发现方法”)。其中行动的分数仅比学习低几分,是我排名第二的优势项。可是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懒而且拖延的厉害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给我解释解释?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又确实有证据支撑。比如每次有离职的念头就会很冲动的辞职、比如今年先后没怎么考虑就买了橙子学院课程、买了好报写作课程和会员、还买了坚持星球课程。工作上好像也有一些稍加考虑就迅速拉单子开始访谈的例子,更不用说还有各种冲动消费。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不愿行动?是因为不喜欢那个方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何真正将这项测评中的优势变成真正的能力,真的需要辅导啊~~
排难是最让我诧异的。是否是因为测评的效度或者我答题的误差?快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想不起来具体的例子可以证明排难这件事。确实会经常鼓励别人尝试挑战,可这不代表我有挑战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啊?我真有这个才干么?如何发挥?更关键的,如何产出成果?
然后是比较悲催的,我完全没意识到的最不具优势的项目,居然是沟通(大致是指“准确的表达”)。我知道这项肯定不会是优势,可弱的这么离谱也还是让人很难过。虽然我认可这也许是事实(居然比沟通还低那么多),也能接受分数很低的状况。更重要的,我也认可应当发挥优势而非提升弱点。可是在我看来,清晰的表达这项能力太太太太太重要了,以至于我认为应当是所有其他33项能力之外的基础能力。如何让它不成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如何规避这个弱势?毕竟基于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技能。
估计再想一个星期也不会有用,等忙过这阵重新做个完整版的报告,再找个导师当面咨询一次吧。唉呀,想提升自我真不容易啊。
其实我发现我的好奇心应该也很重,一篇文字这么多为什么?可是优势项居然没有好奇心,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