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黑色的眼睛却能欣赏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难怪唐人有“墨色兼五彩”之说。
这冷落纯粹的颜色,收敛着自己的力量,时而现身,时而隐去,低调沉默地凝视这世界。
“黑”与茶,是有着一段不解之缘的。
早期汉代出现的黑釉瓷是因为土质中含铁量太多,而自然呈现的一种颜色。
我们前面说“玄”是黑的一种表达,故而到了魏晋时期,对“玄学”的崇拜使文人雅士们开始了对“黑”的真正追求。这个时期烧制了很多精美的黑色器具。
在唐代青白瓷最流行的时期,也能有“黑瓷”的身影。那时候有一种特殊的瓷器叫作“缁素瓷”,我们知道“缁”也是黑的另一种表达,而“素”是白的表达,顾名思义,这种瓷是黑白两色的。
那时候的僧人常穿黑衣,而文人喜欢白衣,这种“缁素瓷”外表深邃的黑很和佛门仪轨,而内里纯净的白适宜品茗观色,所以同时受到高僧大德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据说,能与“僧俗两家因茶而走到一起”的考古发现互证互鉴的茶器,几乎都是外黑内白的瓷器。
到了宋代,盛行点茶,黑瓷因其最能衬托底色而成为众人所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就直接说了:盏色贵青黑。我们现在看到博物馆里收藏的,无一不是黑色系的盏。这种颜色对日本的审美影响特别大,影响之大,从他们对宋代建盏的收藏和珍视可见一斑。
这个时期的黑釉都是内敛深邃的,对黑的重大革新,大约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出来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此时黑釉瓷才开始闪耀它的光芒。直到现代,这种莹亮的黑釉瓷也受大众所喜爱。
“黑”的艺术,在器物上总算有了归属。而最具东方气韵的“黑”之艺术,在毛笔和墨出现之时,就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熏陶开来。
唐代王维在《山水诀》中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可见水墨画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出现。
我们在讲“青”色系的时候有提到,在唐宋时期还是流行青绿山水画的,因为当时的精神审美大多趋向豪迈、雄浑与华丽,故而对水墨画只在少数文人中被推崇欣赏。
在安史之乱以后,首先由高级知识分子开始,精神向低调内敛转变,知识分子寓情于画,开始流行创作水墨为主的“禅画”。
后来经过宋、元、明以后,水墨画逐渐取代秾艳厚重的青山绿水画,到清代正式被宫廷接纳。从此,天地黑白,在笔墨云烟中呈现绚烂世界的文人水墨画就成了我们特殊的东方哲学。
黑色,在这里便真正做到了“兼五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