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我一开始对这种玩具并没有什么看法,直至遇见了一些事,看了一些资料后,便觉得孩子还是不玩这种玩具为妙吧。
建议已经给孩子玩这种玩具的父母们,特别要重点看看文内幼儿说提到的心理学家们的权威实验,以及一些孩子的故事。下次在超市看见,别再给孩子买了。
我和孩子的一次侥幸逃脱的小意外
记得有一次带我家孩子到一个妈妈家里玩,她家有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那天因为吃糖的问题,小男孩被妈妈批评后,一怒之下不仅把糖丢在地上,还进房门把自己锁在里面。“咚咚咚”不知踢打着什么。
小男孩的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这孩子经常生气,他在房间踢他的充气不倒翁,别理他。”
我家儿子听到房间内“咚咚咚”的声音很好奇,在房门外敲门,希望小哥哥让他进去玩。
我下意识地把儿子唤回来,说:“哥哥正在生气,你别打扰他。”
其实我是担心儿子有挨打的风险。没多久,我们便离开了。
果真,后来听说邻居的一个2岁小女孩在我们离开后没多久到他家玩,被小男孩一拳打在嘴巴上,一颗牙齿也被打掉了!两家人因此闹了不小的矛盾。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下意识?答案在于充气不倒翁。
美国妈妈安妮丝与她的三个孩子
很早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位外国妈妈的呼吁——“千万别让孩子玩充气不倒翁,不仅浪费钱,还会让孩子变得有攻击性。尤其是当孩子生气或愤怒时,绝不能让他们踢打充气不倒翁……”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妈妈和她的几个孩子经历的故事。
这位妈妈叫安妮丝,住在美国加州,她有3个孩子。一个8岁的男孩库布,两个双胞胎女孩3岁,分别是萨娜和碧昂斯。安妮丝说库布原来是个胆小又调皮的孩子,经常会欺负两个妹妹,但每次妈妈批评后,库布都能认错。后来安妮丝一位朋友送给库布一个充气不倒翁。安妮丝看到库布喜欢,后来也陆续买了多个。
不知什么时候起,库布每次被妈妈批评后,都喜欢踢打他的充气不倒翁。后来,妈妈发现库布每次玩完充气不倒翁后粗野动作特别多,即使在心情好时,也会突然狠狠地捏两个妹妹,有时甚至会用脚踹妹妹们。
后来有一天,安妮丝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库布在日记写了一个报复计划:打算在周末趁妈妈外出,把妹妹们绑在房间里,就像锤击充气不倒翁那样教训两个妹妹,直到两个妹妹就像充气不倒翁那样漏气为止……
一位日本妈妈的故事
后来我又看到一位名叫端木百惠的日本妈妈谴责丈夫给儿子买充气不倒翁的故事,她这样说服丈夫:“我身边的闺蜜妈妈们都让我不能买充气不倒翁或任何儿童沙包给孩子玩。你让自己儿子玩充气不倒翁,实际上是在鼓励他犯错。你没见你的儿子平时动作粗暴,总是喜欢打人吗?你是想让他变得更暴力?……”
充气不倒翁或沙包会导致孩子有攻击性吗?
说到这里,不少爸妈大概有疑问,外面不是很多让人发泄情绪的场所吗?那些场所提供沙包甚至是人肉沙包让那些愤怒或压力大的人踢打,帮助发泄不良情绪吗?这其实是一种商业误导,踢打完之后,这些人其实并不能释放自己。
有这样一则心理实验:
实验人员让一班孩子画画,当这些孩子画完后,让一个红头发的人(实际上也是实验人员)当着孩子的面把他们的画撕掉,并语言侮辱,激怒这些孩子。随后,这些愤怒的孩子被分成两组,一组在一个房间里休息,什么也不做,另一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踢打沙包宣泄情绪。随后实验人员让这些孩子回想他们的画被撕以及被侮辱的过程,并示意他们可以隔着玻璃墙对那个红头发的人吼叫表达愤怒,结果那些经历过踢打沙包的孩子,他们的吼叫声更大,表达出更强烈的攻击倾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拉德.布什曼后来经过多次的类似实验证实,让生气的人踢打沙包等发泄怒火的行为,会让这些人变得更具攻击性。那些疯狂发泄的孩子,由于多巴胺分泌的增加虽然能表现出短暂的高兴情绪,但他们的攻击性却增强了。看来,如果单纯想让孩子发泄负面情绪,还不如让这些孩子出外参与运动更好。
充气不倒翁和儿童沙包等踢打玩具,不是一个好玩具
如果你家的孩子常有生气或发怒的习惯,如果你家的孩子脾气暴躁或常有暴力举动或攻击性行为,父母更不能给他们购买充气不倒翁或儿童沙包等踢打玩具在家里。否则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脾气会越来越暴躁,行为越来越有攻击性。
除此之外,不倒翁等踢打玩具只能让孩子以踢打、推拥的方式玩耍(迷你型摆桌面观赏或手掌中玩的小型不倒翁不算),看似能给孩子练腿脚锻炼,但即使对一个脾性良好的孩子,也可能会助长他们的粗野行为。所以,充气不倒翁和儿童沙包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儿童玩具,幼儿说建议父母们舍弃。
武术,是否同样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既然踢打充气不倒翁和儿童沙包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那么让孩子练武术,是否同样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练习武术是否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幼儿说未曾找到相关的科学研究。但不少练武师傅常说,练习武术会让一个孩子变得有血性,我不知血性是否等同于攻击性。但如果师傅教导得当,传授孩子武术的同时,教会他们为人之道,那么这些孩子即使武术技能高,孩子也能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了吧?
本文关键字:玩具与攻击性、充气不倒翁、儿童沙包、幼儿心理、儿童教育、家庭早教
幼儿说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的故事书模仿来的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