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家,感觉家里气氛沉闷了好多。以往一听到我下班开门的声音就会欢呼雀跃过来迎接的儿子也没有动静。于是走进他卧室看看究竟怎么了?发现妻子正满脸怒容的拿着一张卷子,儿子在房间老老实实的写作业——原来是月考成绩出来了,孩子没考好被批评了。
似乎很多家长都习惯一个信念:
孩子不是笨,考试考不好要么是发挥失常,要么是不用功,再不然就是粗心或老师教的不好……
然后想办法让孩子多学点什么,以便确保下次考试分数再高一点。
这种观点不仅仅我们中国的家长,似乎国外家长也是如此,他们担心,如果没有合适的策略、学习方法、教育工具(甚至小鞭子),那么我们的小爱因斯坦可能会远远落后。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在耶鲁大学教育公开课中强调: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才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这个观点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很想了解更多,但苦于没机会知道更多。很幸运,九州出版社翻译了她的作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有幸详细了解这位儿童教育学家的系统观点。
有爱的地方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我们付出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学区房,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经验丰富的名师、高端复杂的教学设备……
这来源于一种笃定的观念——我们所谓的学习必须来自孩子自身以外的地方。
学习就要有个学习的样子!
无数家长这么训诫自己的孩子。而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却强调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课堂。
我们应该留意孩子所处的所有能够提供学习机会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关注学校限定的环境。学习机会其实随处可见,孩子总是能够从一切环境中学到东西,这也似乎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
孩子学好不容易,学坏(说脏话、坏习惯)可快了……
我们既不能指望把孩子置身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无菌环境(当然,我们会尽自己可能的提供这样的环境),也更不应该把“学坏”或者“学的不够好”归咎于孩子本身。
作者强调的是真正爱孩子,让孩子在成人耐心的指导下,通过相互指导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需要孩子们相互之间高度协作和互动的点对点教学模式,会带来累累硕果。
家长发飙其实只能教会孩子发脾气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总是难以控制,这是很正常的。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商场里面,我们经常见到大哭大闹的孩子让老师家长束手无策。旁人看到了,被骚扰到心烦意乱,忍不住忿忿不平的说:
熊孩子就是欠揍!
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儿来说,专门开设情绪管理类的课程,教给他们怎样控制情绪,怎样自我调节,这不仅仅几乎不可能实现,也显得毫无必要。
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呼吁关注孩子情绪,但坚决反对开设情绪管理类课程,因为她认为:
对幼儿来说,情绪表达是一种学习形式,而不是一个学习科目。
幼儿情绪调节的责任不在于孩子,而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老师。你被“熊孩子”惹得心烦意乱到发飙,其实即便第一次吓住了他,也只是饮鸩止渴,因为你反而教会了孩子不开心就应该大发脾气这一条“规律”。
让孩子做个孩子
之前有句臭名昭著的口号: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中国的家长为此疲于奔命,从备孕选择黄道吉日,到剖腹产也要在9月1日之前,再到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幼教一条龙……万幸的是,当下理性的成年人把这个口号丢到爪哇国去了。只是偶尔,人们还是会被这个口号所“附体”,做出一些给孩子徒增压力的事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形象的比喻:
我们一次又一次让恐惧拖住了后腿:一方面举着蜡烛怀念自己过去快乐的探索体验,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诸多限制,我们对童年应有的样子完全拿不定主意。
鼓励儿童玩耍这么自然的事情对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成长,让他们都可以过一种充满感情联系和善行的有意义的生活,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