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末开始一直到现在,因为新项目的启动,小团伙面临缺兵少将的情况出现了,所以不得不需要开始招聘新同事。作为这个项目唯二的成员,还有一个唯二的成员是BOSS,因为我是跟着这个项目由最开始的一个供需关系,到后来有了比较明确的分销比例,再到今天的初具雏形,也算是看着它一步一步成为现在的这样,所以如何招聘新同事和如何面试新同事就只能让我硬着头皮上了。
其实,我不是很愿意用“面试”这个词来表明这种情况,感觉这样就会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出现。而未来的新同事和我会是一个团队,暂时抛开业务能力不谈,彼此感觉到舒服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并且到现在发现,我所接触的准新同事大多工龄都比我长,作为陌生人间的普通沟通我觉得毫无压力,但是一旦上纲上线到工作上,我就找不到切入点。就好像当初在成都啃兔头一样,我啃1个的时间别人可以啃8个,别人啃完了我还无从下口。
记得面试第一个小伙子的时候,着实不知道跟他如何说起,加上我对公司给的薪资这一块也不够清楚,全程尬聊的我后面竟然发现有些话说起来反倒很顺畅了,原因竟然是发现年龄相仿,大家彼此能够清楚了解到对方想要什么,他也知道我想表达的内容,于是谈话在互相吐槽中愉快轻松的过去了。后来他对公司兴趣也很浓厚,但是最后因为薪资的问题与他的最初想法相隔较远没有谈妥。虽然第一次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失败的过去了。可是不能每一次都这样漫无目的的去沟通,然后目的性太强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于是在别人的指导下也满满琢磨了一条思路出来了。
寻找一个合适的新同事,其实不需要目的性很强的对话,过于直白的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准确,相反从侧面了解一些小事也能反应这个人的特点。于是我开始从4个很简单的方面切入,了解这个人是否符合我的要求。
从家庭环境或者出身了解一个人的职业性格。一般三观的形成是从小生长环境父母教育养成的,同时还有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职业性格的激进和保守和这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过于保守可能意味他/她对于现在的环境束缚住了,没有足够的资本让他大展拳脚,即使有抱负可是苦于没空间。
从生活习惯来了解职业习惯。工作习惯其实很多时候和生活习惯是相对应的,很少有人生活中拖沓却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加上我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到公司之后才每天被强迫着吃早餐,要吃早餐自然需要早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这样每天也会提早到公司,所以对于生活习惯到工作习惯我是比较认同的。
从身边的资源到业务能力。最开始认识一个人我不清楚到底他/她到底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所给我展现的以前的作品也可以精修很久。但是如果问到和行业相关但是他又没有足够了解的区域,或者说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是寻求资源协助还是自己顶头硬上。资源的协调能力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展现相应的业务能力。
最后则是从未来发展到职业规划。这一点我暂时还未站在这个高度,简单的讲则是对未来发展比较明确的,对于职业规划也会是很清晰的。
这些方面也是旁人指导加自己慢慢摸索出来,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何从一些细节上发现更大的世界,在沟通层面上,还需要慢慢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