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直想写写以往的那些岁月,那些人,那些事,可一直无法静下心来回味思考。

      今天是2017年春节,又是一个新年的开启,上午和儿子一起出门走走,路上行人寥寥,除了几趟空荡荡的公交车在执行着它的公务之外,平时车水马龙的马路上冷冷清清,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孤单地交换着颜色,天色有点阴,快十一点了,太阳还没透过云层露出笑脸。站在冷清空旷的大街上,突然有一种无以名状的苍凉,要不是路旁路灯上挂的红红的灯笼在提醒着我今天是春节一一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记忆中最热闹的日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失去了它那独有的醇厚的年味。

      走了一圈,望着失望而回的孩子,我突然有了一种想穿越的冲动,带着孩子穿越时光回到我童年的春节里,虽然那时没有电视手机,没有山珍海味,没有游山玩水,但那时有纯洁的大自然和天空,有满心期待的水果糖,有霹雳啪啦的鞭炮,有浓浓的人情和暖暖的年味,还有我挥不去的记忆和屋后那口承载我童年的小鱼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掸尘

    七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全砖全瓦的房子还不多见,大部分还是半砖半土的瓦顶房或是有砖无瓦的草顶房,一般是三间正房外带一间厨房,正房与厨房或成一字型排开,或成L型相立。正房一般都是面南背北,呈左右对称结构,中间是堂屋,二边各配一间厢房。堂屋是一家人日常待人接物活动的中心,人多时也作餐厅,厢房是休息的地方。屋子到路边一般都会留下一块方整的空白地用作晒场,屋里地面都是裸露泥面,但在砌房时已作夯实打磨,所以倒也十分平整,可时间一长地皮也会起浮,一扫起地来,家里免不了飘起一层泥灰,飘飘荡荡后便落在了边角,房梁,墙壁上。

      那时候在农村老家,只要家里有人,堂屋正门便不会关着,再加上一年四季农忙的大部分农活,各家都是在家门口完成的,所以一年下来夏初的麦芒和秋后的稻叶夹杂着农村的风雨在每家每户的窗台旁,房梁上,衣橱边着了根,落了户,时间一长,这些边边角角之地便成了蜘蛛最喜欢之处,结的网落的灰便不可少了。

    农村生活没法像城里那样讲究,做到一天一小扫,一周一清理,屋子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所以记忆中过年第一件大事便是掸尘,也就是来一个彻彻底底的卫生大扫除。在年前挑一个顶好的大晴天,一家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女的负责拆洗被褥衣服,擦洗桌凳,男的负责清理打扫房梁屋顶,清洗门窗。小孩子也会凑凑热闹,抢着干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小的时候对过年为啥先要掸尘并不太明白,长大些问父亲,父亲说,掸尘就是一次全家动员的卫生大扫除,洗干净衣被,擦亮了门窗,贴上对联才有新年的喜气,再说新年快到了,也扫扫这旧一年的晦气,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希望下一年的日子更加亮亮堂堂。

    旧年的尘埃,不带走一点点,新年就应是簇新簇新的,现在想来这应该是农村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最纯朴的活动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起鱼塘

    我的老家在苏北平原,那里沟渠纵横,河道密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一点不假。因为是水乡,所以勤劳的家乡人便想出各种办法从河中水中获取美味,但那时候靠水吃水的人们深知与大自然共处之道,所以春天鱼儿下籽时一般不会动作,到了夏天才用钩钓鱼,用叉子叉鱼;秋夜用网兜;冬天冻封河面怎么办?这难不倒聪明智慧的家乡人,于是便有了我老家春节前起鱼塘独特的一项活动,这也是孩子们觉得过年最有意思最期待的一件事。

      七八十年代还是一个物资比较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年代,农村生活基本靠自足自给,蔬菜自己种,养一头猪留着春节前宰杀后几家一分便解决了肉类需求,那鱼虾呢?只能靠智慧去想办法。因为河道众多,于是生活在河两岸的家乡人便对小河大沟动起了脑筋。

        每家的男人们凭着经验,选在一个向阳的岸边,在冬天枯水的时候,沿着岸边稍向里挖出一个凹面,将挖出的土再沿着岸向河中垒起个土坝,留二个缺口,中间清土挖深,有经验的人家岸边水线下还会挖几个洞,大半天功夫便圈起了一个面积约十平方左右的小鱼塘。在春夏之交的时间向塘中扔些树枝青草,在秋后再撒些稻草,于是一个给鱼儿过冬的热窝带着一家人春节的期望便着实建成了。

        鱼塘一旦挖成,便会成一家人一年中共同的话题之一,父亲会说,今年要再清清鱼塘的淤泥再挖几个洞,你看昨天隔壁老张家鱼塘洞里还抓出一只老鳖呢。姐姐会说,我下次割草时扔些嫩的,鱼吃了好消化。我会说,暑假我钓点小鱼放进去,过年就有大鱼吃了。听到这哥便会笑话我,你夏天放进去,冬天早不知道跑到谁家塘里去了。我便会又说,我用线系着就游不走了。一句未完,便引得全家人笑到肚疼。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鱼塘稻草下的希望也随着时光孕育得越来越大。

      终于到了过年前起鱼塘的那个日子了。

      过了腊月,一放了寒假,我和哥哥便开始天天催促父亲起鱼塘抓鱼,可每年父亲好像有意考验我们的耐性,总要拖到腊月二十四之后找个天气暖和的日子才会行动。

      这天早上,我们不用家人喊便早早起床,急急地吃过早饭便和哥哥,邻居小伙伴结伴来到自家鱼塘边等着父亲叫上他的徒弟作帮手来放水起塘抓鱼,表面和小伙伴叽叽喳喳地讲话,心里却在默默地念叨,那时候真希望有双能透视的眼睛一下看到躺在塘底冬眠的鱼儿。

    太阳也早已起床,给大地撒下了万道金光,照得我们心里暖和和的,可大人们却要在我们等得异常焦急的时候才会出现,穿着长筒雨靴,扛着铁锹和舀水的长瓢,装备齐全的还会穿一身渔民才穿的皮衣,十分霸气。

    起塘前,父亲会先把鱼塘坝上的二个缺口堵实,敲碎水面的薄冰,轻轻地撤去树枝和稻草,生怕动作大了惊动水底的鱼。塘中障碍去除后,便用长杆水瓢向外舀水,有时心急了嫌瓢小,便两人合作拉过木桶,喊着号子一桶一桶向外泼水,不一会功夫,鱼塘底便重见天日。于是,父亲的徒弟继续泼水,父亲便脱下雨靴卷起裤脚,光着腿下塘摸鱼,此时便是岸边的我们最紧张的时刻,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瞪大了双眼直勾勾地紧跟着水里摸鱼的双手,生怕错过这期待了一年的风景。

      随着塘中的水越来越少,暖暖的阳光一照进来,冬眠的鱼儿终于感受到了不同,于是便醒了过来,在泥浆中扑楞楞地蹦了起来,溅得父亲满脸满身都是泥水,鱼儿越是这样扑腾,他却笑得越发开心,因为他知道这一年给家人能有个好的交待了,否则总觉得欠家人什么似的,此时的他早已忘记现在是数九寒冬,忘记了现在他有些冻僵的双脚双手。

        鱼塘捂鱼一半靠运气,一半靠技巧。父亲是那种在这方面不是特别在行的人,所以我家鱼塘的收成大半靠运气。有时一掀开水底的沉草,白花花的鲫鱼像排着队一样整齐地出现在眼前,看得岸上的小观众热血沸腾,恨不得也跳下去立即抓住它们。有时仔细地过上两三遍,也才能摸到几条手掌大小的杂鱼,我们一个个便象打蔫的茄子一样噘着嘴失望而回,而父亲却更像欠了债的人一样,扛着工具跟在我们后面一言不发,他的脸上写满的不是一天的疲倦,而且歉意,可那时的我却什么都不懂,望着水桶中几条小杂鱼,嘴里说着谁家谁家塘里抓了好多好多,却全然不顾及父亲本来就为自己技术不及人家,情绪有点低落的心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拜年

    我这里说的拜年不是跟着父母走亲访友的正式拜年,而是我们小时候农村孩子们过年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我上大学,工作后问过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他们都从没听说过这个事情,所以这可能是我老家特有的一件趣事了。

      在老家,村子与村子互相连着,每个村子都不是很大,差不多五六十户人家。每年春节前不管生活富足的还是贫困的人家,都会量力而行,为初一早上将要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礼物,从一把糙米果子到一块大白兔奶糖,从一片糕点到一支香烟,可谓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大年初一凌晨,天还擦着黑,各家的孩子们便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或是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或是早已约好的几个小伙伴,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空袋子,三五成群,从自家开始,沿着村里一家一家串门拜年,每到一家,便在门外大声齐喊"恭喜发财",于是此家人便开门,一边嘴里念叨着发财发财,一边微笑着给每个孩子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孩子们一接到礼物便急急地赶下一家。因为天还没亮,善良好客的乡亲常会大声地叮嘱几句:慢点,别摔了,那个大的拉着小娃手,过桥小心点。认识的,不认识的,本村的,外村的,一切差别都不复存在,只有暖暖的关心和真切的祝福飘荡在耳边,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冬天的乡村,凌晨依然很冷,远近的田野村庄都还在沉睡之中,孩子们一阵阵奔跑的脚步惊醒了东村的狗西村的猫,对孩子们的到来,纯朴的乡亲从不会厉声呵斥,也不会像打发叫花子那样敷衍,都会认真地给每个拜年的孩子递上礼物,有时还会问问拜了多少家了,最早起的孩子便骄傲地举起袋子说,看,快满了,话音未落定,脚步早已走远,生怕讲完话会落于人后。

      所以大年初一凌晨的乡间路上跑过一群又一群孩子,急切切胜似赶集,这恐怕只有我儿时家乡才有的独特的一道风景了。

      这一早拜年的收获和质量是孩子们事后好长一段时间骄傲的资本,所以如果在路上遇到熟识的伙伴便会简单交流,谁家给了什么都大致了解,也知道谁家有亲戚在大城市,会给奶糖之类的高档糖,特别是上海大白兔那更是不得了,因为那是当年最高级别的礼物,于是有些已去过这家的孩子会多个心眼,跟在新一波拜年的孩子后面,喊过祝福语后也一样伸着手再要一份,于是这便成了这个孩子炫耀的资本。其实现在想来,质朴的乡亲其实早已认出已来过的孩子,可仍然满脸微笑地再给一份,只不过不想让孩子希望而来失望而回。

    有时,拜完本村天才刚朦朦亮,于是回趟家,将战利品倒在家里为每个孩子准备的盒子里,略微吃点东西又约伙伴们向邻村进发,几个村子下来,天便大亮了,田野和村子都醒了,鞭炮声此起彼伏,每家的灶头上飘起了袅袅炊烟,汤圆的香味随着冬日的晨雾弥漫开来,这时候奔跑了几个小时的我们才感觉到真有点饿了。

    吃完早饭便开始盘点这一早的收获,分门别类地整理。糖永远是孩子们最喜欢最珍惜的礼物,对于奶糖更是视如珍宝,于是我便有了下面的糗事:记得有一年,收获了十几颗奶糖,舍不得吃又怕哥哥姐姐偷吃,于是便想法设法藏了起来。可小孩子的记性总是很短,关注点总是多变,没过几天便忘记得一干二净。直到暑假家里人抱衣服晒夏时,发现衣箱底一件衣服的口袋里软糊糊粘糊糊,翻开一看是一团早已融化的奶糖,看到这一张张粘满糖水的糖纸,才让我恍然大悟,同时又激起了对新一年春节拜年的向往。

      离开家乡多年,每到春节便会想起凌晨起床拜年的快乐,其实相对于拜年东奔西跑的过程来说,拜年所得的礼物对于还是孩子的我们来说反向显得并不重要了,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当年的农村过年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这个拜年能让我们小孩子参与其中,并享受努力后的收获,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好,这足足的年味可能才是会让我到现在仍很怀念的原因吧。



    儿时的春节简单又热闹,可记忆之中满是快乐与满足,普通的年夜饭桌上盛着满满的年味,初一凌晨的脚步一直伴着我长大,可长大后的春节却越来越淡,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45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49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960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7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6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0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6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7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5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46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6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