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只想说一件事情:组织管理会议。
时过两年,再读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第一段文字就是“献给那些下决心不在工作中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
既然说是折磨,那么就意味着低价值或者无价值,我理解这句话的本质是不要在管理上做无用功,否则就是资源浪费。
身在公司管理变革的重重迷雾中,细品其中的每一段话,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答案。
继上篇《管理变革之重重迷雾-向内还是向外?》之后,依然在思考公司的组织管理。
公司目前定义的组织管理主要的定义就是组织管理会议,各级领导听汇报是履职基本要求。注意这里说的是管理会议,还不是业务会议。
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就是组织季度/月度/周经营管理会议、季度/月度/周市场会议、季度/月度/周产品会议、季度述职会议……
还要增加季度目标测评和人员绩效评估会议、质量会议、保密会议等,期望通过平台部门或专业领域组织会议来驱动各事业部达成KPI和规范化组织运作的目的。
我理解“组织管理会议=组织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等式,或者太过于强调管理会议的作用。
而如IPD流程或者LTC流程则视为日常运作,其实我一直也没明白为什么不通过流程来驱动,而是通过会议驱动。相当于在流程之外又建立了一套组织管理流程,或者更精确一点是由强执行力的人来驱动会议组织和汇报流程。
组织管理会议是这次管理变革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平台或者专业线组织、业务线汇报、各级逐层审批、领导听报告是主要形式。一直在考虑这种方式是否正确?不会有人会明确给我一个答案,尤其是对一些名家大咖来说。
看到下面这段话,我好像也找到了一条清晰的思考主线: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管理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因此,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老板让各平台部门和专业线进行会议组织,也许是对的,但确实不一定对。因为会议组织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蕴含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都没有回答,只是主观上认为“不组织这种管理会议,各事业部就达不成目标,各级人员都在偷懒……”。
我其实不反对开会,但我反对无效的低价值的会。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司规模小,很多角色集于一身,再多专业会议往往都是一个人在参加。既然都是一个人参加,是不是可以浓缩成一个会议?
所有管理行为都是需要创造价值的,否则就是资源浪费,也是在折磨自己和下属。所有管理(会议)都是为经营服务的,要能够产生绩效提高效率。
至少目前来看,不符合《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的常识:问题驱动、结果导向、价值创造、符合实际。
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为结果达成和价值创造提供帮助,如果只是领导听报告提要求,必然就是一种浪费和折腾。
要不要组织管理会议,什么时候组织管理会议,组织什么管理会议,如何高效地组织……跟老板的思路有关、组织者有关、跟实际环境有关、跟能不能提供价值有关……
好多想说的也没有说透,那就先当作留个反思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