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什么?粮票是购买粮食的凭证,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国人购买粮食或者它的制成品必须提供的凭证,没有它就无法购买粮食及粮食制品,如米、麦及糕、饼、面条等,是那个时代人们十分珍惜的“财富”。
大约在一九五三年起,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对农村生产的粮食实行“三定”,对农民生产的粮食实行高指标的收购,而留给农民的粮食是低指标的供应,除种子、口粮外全部由国家收购,而城市非农业户人口,全部按工种、年龄定量供应,于是就产生了供应粮食的凭证——粮票。
当年实行定量供应之际,我还是在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读书的学生,学校中大多是年轻人,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后,供应量显然达不到年轻人的需要,各种杂粮如赤豆、黄豆,还有糯米等也作主粮供应,还听说校长三日两头去粮食局要求增加粮食的供应数。
对于一般的城镇居民,政府就按供应的指标每季度发放一次,叫定量粮票,但按月使用,可以推迟使用,但不得提前使用,直到现在我还保存这一九九三年度发放的定量粮票,也许这是上海的最后粮票,大约在此前后,各地才陆续结束了长达约四十年的粮食供应制度。
由于粮票是按居住地发放,你到外地怎么办?于是有了“流动粮票”,由各省市发行,在省内通用,到外省市去,则要“全国流动粮票”,可以在全国各地流动,全国粮票有面额为半斤、壹斤、叁斤、伍斤,而各省的流动粮票面值更有低至半两(25克),可凭此券购买一根价值三分的油条,一两(50克)可凭此券购买价值三分的大饼一个,当年我住在浙江,在文革期间到苏州串联,在苏州也可以使用浙江流动粮票购买粮食制品,当时在苏、浙、沪相邻地段可以通用,有意思的部队用粮也使用粮票,那是一种“军用粮票”,在全国通用。由于粮食凭票供应,粮票就成为稀贵之物,而全国粮票更显珍贵。
一九五六年夏天,我在浙江余杭工作,那年忽遇大台风,许多人家房屋损毁,在救灾过程中还不忘“粮票”是否损失,并予及时补上。
随着后来的自然灾害,粮食更显重要。粮票这个本是无价的凭证,也成为商品。当年我在嘉兴近郊的集市上常常看到农民用农产品如:黄豆、鸡蛋、南瓜子等与城镇人调换粮票,更有人直接买卖粮票。
除了粮票以外,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很多商品都是要凭票供应,例如后来实行的布票、油票(食用油)、豆制品票、肉票、鱼票(有的是阶段性的实行),还有供应更紧缺的手表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肥皂票、电视机票……几乎人们生活的各种基本用品,都是凭票供应。我记得我曾经发到的一年一两(50克)绒线票,而且仅发了一年。
随着改革开放,粮食丰收,计划供应的粮食逐步得到敞开供应,其余的商品也得到满足,而且还有供大于求的现象,粮票也退出了流通的市场,而成为收藏的品种之一,但是要收集到全国各省市的粮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更是成为那段历史的一段记忆。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