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们大多数人想的“表白被拒”
事实上,两个月前,
我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影视学学生,投了一份简历到一个自媒体平台。
过了两天,我收到了面试测试。
面试测试后1天内需要我整理一份1000字的采访稿。
后来,因为内容写得太粗糙,我被拒绝了。
这次机遇,让我开始慢慢了解MG学长这个平台,
之后,我好像突然爱上了「采访」,或者说「对话」。
4月份的我因为课程需要,
曾经采访过:
自闭症中心的负责老师,
三位非常优秀的金鹰卡通、湖南卫视制片人、执行总导演,
自媒体旅行社的定制师。
这个暑假,我决定采访一个月前拒绝我的“MG学长”发起人之一Lily。
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我想说
我们每天都在和很多人在打交道。
早上出门会有都对你说“早啊”的保安叔叔,去便利店会有问你“想吃点什么”的员工……
还有很多你不曾设想过你会遇到的人,可能因为一场志愿者活动、一次实习、一个座谈会,你们因为某个相似的兴趣爱好或者人生追求不期而遇。
身边也有许多我觉得“遥不可及”的人,存在于我的朋友圈列表里,存在于我的星标置顶公众号里,存在于我的微博特别关注里。她们中有我的女神,有我希望变成的模样。
- 从前的我不敢想象居然有一天我能够与他们进行face-to-face的交谈。
- 我也不敢想象在现在这个功利性这么强的社会里,他们竟然真的能够像自己的长辈一样跟我谈心,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我。
- 我更没有想过,在这半年里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信任我并给予我帮助。
我很感激每一次的相遇,哪怕我们也许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可能是我跟这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
经过这次谈话,我觉得自己被拒绝是理所当然的。
文章标题中的“你还不够好”其实是我给自己的评价。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的地方,才能清楚地知道要如何改变。
此前好几次,自己并没有很重视当时看来不起眼的一些“机会”。后来才明白,你不重视的那些机会可能会成为别人超越你的台阶。在优胜劣汰的社会规则下,机会只会留给准备好了的人。
曾在朋友圈看到这么一句话:读大学很重要的意义就是,遇见跟你一样努力的人,你们一起发光。
我很认可,也同样很期待与一群一起发光的小伙伴们度过这美好的大学四年。这半年来经历的所有采访让我发现:接触大学里的朋友,和接触社会上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与我认为很厉害、很有经验的社会上的人交流过后我才知道:“人外有人”这句话是有分量的。不去社会中摸爬滚打,所有都是纸上谈兵。
采访正文(篇幅较长,干货较多)
这次采访的前辈叫Lily,海归专访平台“MG学长”发起人之一。
英国约克大学金融管理硕士,中科院心理学在读研究生。
8年职场经验,先后履职过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教育公司初创团队。
十余年文字创作功底,16岁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累计创作文章千余篇,曾任期刊主编。
Jecci:一直都有关注MG学长,其中有好些文章对我在思考未来的方向时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推荐分享给大家。您作为这个平台的发起者之一,我也有一些想要请教和学习的问题。
Lily:感谢你的支持和认可,很开心可以跟你对话。
Jecci:那我们开始了。首先呢,我想了解一下MG学长的创立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采访1000位海归的想法?
Lily:MG学长这个平台是去年八月份的时候创立的。那时我已经从银行离职三个月了,但离职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但当时很明确的是自己“不喜欢当下的状态”,眼下从事的虽然是周围人眼中“稳定安逸”、“人生赢家”的工作,但自己干得并不开心。离职后我给了自己100天的时间来调整状态。在这100天里,
我减肥20斤
做了100顿早餐
看了10本书
完成了15万字的写作
跟以前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
或者
还没有来得及认识的新朋友进行了对话
意料之外的是,“对话”让我有了特别大的收获。
于是在某个清晨,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采访1000位海归,我想看看毕业后的他们,都去了哪里;曾经是否也和我一样,有相似的焦虑;他们现在在做什么;过得好吗?
我的年纪不小了,想要重新开始(自己创业)需要做足准备。而看书、识人是我觉得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的两种方式,所以除了以采访的形式实现“识人”,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给自己“充电”。
至于为什么是1000个,也只是我在那个清晨萌生的一个数字而已,一万个好像太难,一百个好像太简单,那就一千个吧。不过,要实现这一千个,也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Jecci:那在采访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事呢?
Lily:每一个我采访过的人都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可以说每个人都对我或多或少有影响。他们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不一样、性格不一样、认知程度不一样,所以给我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我上周采访的一位约克大学的校友,跟我是一个院系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在校园里见过她。据说她在学校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
她在浙江大学念完传媒之后,去英国留学,学习管理类专业,后来在上海电视台工作了五年,还去做了韩国练习生,而她现在的身份是主播。
“网红”这个身份,或者说职业,我昨天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对话后发现,她跟之前我所理解的“网红”完全不同。以前的我会对他们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但当我真正地跟这样的人群进行对话之后,我发现我曾经的认知几乎全部都是错误的。这段时间我会推出她的采访文章,到时我们可以再交流一下。
Jecci:在采访过程中有给您带来曾经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吗?
Lily:在采访越来越多的人的过程中,我关注的点可能从最初的“对某个职业或行业感兴趣”,逐渐转换为探索受访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以及这件事情给他带来的影响和收获是什么。然后我会反思自己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或是我能够给我的读者带来什么。采访对我来说就赋予了一层社会意义。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川外的同学,他现在在哈佛大学当老师。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交集,毕业这么多年更是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采访,我又神奇地够把以前的同学朋友串联了起来,而且我发现大家这些年的经历许多都很有趣、很有意义。
所以在我看来,采访不仅仅让我对新行业、新身份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也让我跟以前的同学朋友有了新的联系。
可能后来我们到了工作中,渐渐被一些很“世俗”的东西所牵绊,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和周围的人进行真诚的交流,我觉得这个是很遗憾的事情。
Jecci:还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刚看到“MG”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芒果”,也看到有人说“MY GOAL”、“MY GOD”、“MY GIRL”…您能否解释一下“MG”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Lily:在我心里,MG意思是Marvelous Generation。“xx后”是我们习惯用的一种时代标签,但如果我们用“标签化”去衡量所有人的人生,我们可能就会错过很多优秀的人,比如32岁才出版《哈利·波特》的JK罗琳。
换言之,25岁才获得大学学历,其实也是一项属于自己的成就。30岁还没结婚,但是生活得很幸福很开心,也是一种美好。40岁才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也非常了不起。
所以我们不应该让任何人以他们的人生规划来扰乱你。
“开放”、“共享”、“国际视野”、“多元思维”才是“MG”该有的标签。
Jecci:了解到您有10余年的文字创作功底,对于现在很多的“快餐式写作”,比如用标题、鸡汤去博人眼球,您有什么看法?
Lily:你说的这种“快餐式写作”其实主要呈现在一些碎片化阅读平台上,因为现在人的阅读习惯不像以前了,以前我们是真的可以静下心来,翻开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坐在椅子看一整个下午。
但现在反而是看手机的时间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家的阅读都在手机上,这个也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也曾经尝试过这种“快餐式写作”,但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不太喜欢这种一味迎合大众的写作方式。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种表述:我们的语言是我们思想的符号,我们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所以说,我们想用文字传递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采访的文章内容并不像那些快餐式的文章:传播量很高,标题很有爆点。曾经也有人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建议,但我还是挺坚持要把真正好的内容放出来。
我们希望呈现的是——让大家可以真正静下来,坐在一个舒服的地方,找一个时间打开来慢慢阅读的文章。这并不只是碎片式的点,而是读者可以试着跟受访者进行对话,产生思考,然后能够类比联想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从而有收获。
Jecci: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比如说我吧(笑),写出好的文章有什么建议么?
Lily:其实对于文字,我个人也还在继续“修炼”当中。在我看来,文字是传递自己思想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多去阅读、多去经历新的事情,多跟前辈,或者你觉得在某方面很厉害很有专长的人进行对话。
写作本身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关键是你内心有没有沉淀,有没有内容可以写。我不是很喜欢那种“21天写作速成班”,那些课程只是在教你技巧,但如果你没有“货”、没有内容的积淀,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毕竟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你的思想,而不是写作技巧。
Jecci:采访到这也差不多结束了,一路聊下来觉得自己真的从您身上学到很多。很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有机会和您继续聊。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Lily:很感谢你一直关注我们,也欢迎多给我们提建议,因为我不是学传媒科班出身的,很多时候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去尝试和学习。能够被采访其实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正好让我有机会站在受访者的角度体验了整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有很大收获!感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第一次发表文章,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接触到这么优秀的人。
希望自己以后也能继续写出“有内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