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孤独的时候,当你迷茫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是逛吃逛吃?还是躲起来一个人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还是血拼一番?其实,你可能停下来,找个人聊聊就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心理咨询师,是很多人聊一聊的对象。可是她也遇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她也走出自己的咨询室进入别人的咨询室,以一个访客的身份去找了个人聊一聊。
于是全书在咨询师和访客这两个身份之间穿梭。带着我们以两个不同的视角看待了很多关于生命的命题。
这本书讲述了五个人的故事。约翰、朱莉、瑞塔、夏洛特还有咨询师洛莉。
约翰乍一见是个不讨喜的人物,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是蠢货。他挑剔,暴躁,不配合。可是经过了长时间的交流后,慢慢的,那个深埋于内心的负责人,有担当的男人浮现了出来。原来,儿子盖比的死笼罩了他,他封藏了自己的快乐,悲伤。用麻木伪装自己,因为他觉得妻子已经倒下,他不可以再倒下,他要撑起这个家庭。他也不应该再快乐,因为他不能背叛他心爱的儿子。
朱莉,一个最悲惨也最幸福的人。她是个新婚燕尔,可是一结婚就查出了癌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手术,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流产。既没有获得属于自己的孩子,也没能留住自己的生命。她在被迫直面死亡后,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从没有感受到的快乐。她觉得每天周而复始的事情都变得不同寻常,她以前却从没留意到。她亲自写自己的讣告,设计自己的葬礼,她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瑞塔是一个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的六十九岁的老人。她麻木,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所以她来找咨询师,希望有所改变。如果还是依然如故,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她就打算离开这个世界。尽管她后来遇见了爱她的麦伦,帮她创建了一个网站,让别人可以欣赏到她的画作,并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尽管遇见了把她当成家人的邻居。可是她因为曾经受到的伤害,以及曾经给孩子们造成的伤害,不敢再敞开心扉,不敢拥有爱。她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些,也不敢拥有这些。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慢慢敞开心扉,她给她心爱的人以及她的的孩子们寄出了一封信,最后她终于给自己一个冒险的机会,也缓和了她和孩子们的关系。
夏洛特是个“瘾”君子。不是吸毒,而是酗酒成瘾。被渣男伤害成瘾。心理咨询成瘾。她的一双父母给了她不稳定的童年。她做尽一切事情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却毫无作用。所以,她陷入了对一些事情的执念。她总是反复地陷入一些不稳定的关系里。她不敢拥有一段稳定健康的关系。她在心里咨询的过程里也逃离又回来。她怕自己过于依赖,又想要改变。终于,她慢慢摆脱了对酒的执着,也摆脱了总是消失的父亲对她的影响,从未离开了那些随时会从他们的亲密关系里消失的渣男。
作者说人生的终极问题是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这些问题出现在所有来访者的故事里,也出现在作者的身上。所以作者去寻找了她的心理咨询师,以一个来访者的身份。她要去寻求自己的“开悟”。
故事里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自己的一份成长,这一切虽然都是因为“找个人聊聊”,可最终走出一切的都是自己。他们走出来无非是因为“看见”。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恐惧,自己的悲伤。
去找个人聊聊并不是去让人告诉我们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是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普通人生中埋藏在表面痛苦下的,所谓的故事内核:在这些痛苦之下是否有更接近本质的问题?
讲述的好处就在讲述本身。
摘一段李松蔚老师的话:洛莉用她和来访者们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段对话提醒你:不要心存幻想。这个世界没有奇迹。你无法逃避你所遇到的痛苦,心理学也不能提供任何幻想,但不要忘了,世界上也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些人,可以直面这个无处可逃的、困惑的、痛苦的你。你们坐在一起,随便谈谈。你可以言说真实的你,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奇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