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到,诗人开篇便对橘树进行了赞美和讴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此三句如金石掷地喷薄而出。
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是俊美可亲的。
这三句看似咏物,实则以“天命-地缘-心志”三重维度,构建起屈原精神世界的坐标系。
在这里,橘树的生物特性,被转化为士人品格,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诗经》“比兴”更富哲学深度,开创了中国咏物文学的新范式。清人林云铭《楚辞灯》评此“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正是道出了这种物我双写的艺术奥秘。
接下来,诗人又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意为碧绿的叶,洁白的花,繁茂缤纷多么令人喜爱!
“绿叶素荣”:橘树枝叶碧绿,花朵纯白。“素荣”即白花,强调纯净无暇。
“纷其可喜兮”:枝叶繁茂、花朵缤纷,令人心生喜爱。“纷”字动态化展现生机,形容茂盛缤纷之态,既指花叶茂密,亦暗喻德行丰盈;“可喜”直抒诗人对橘树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以白描勾勒橘树外貌,通过“绿”与“素”的色彩对比,突出其清新雅致。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意为繁茂的枝条上布满尖刺,圆圆的果实累累垂挂。
曾枝:指繁茂重叠的枝条。
剡棘:指尖锐锋利的刺(“剡”读作 yǎn,意为尖利)。
圆果抟兮:指圆润饱满的果实累累挂枝(“抟”通“团”,表示圆润或环绕状;一说为楚地方言,指果实饱满)。
此句通过橘树的外形,象征坚韧不屈的品质,表达诗人坚守本心的志向。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意为橘子青黄二色错杂交融,表皮纹理斑斓绚烂。描绘了橘子在成熟阶段的外在特征。
“青黄杂糅”:描述橘子成熟过程中表皮青黄相间的自然色彩,体现视觉上的和谐交融,隐喻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杂糅:交融混合,非贬义,强调自然之美。
“文章烂兮”:其中“文章”指花纹或纹理(古义);“烂”意为灿烂华美。全句强调橘子表皮纹路绚丽夺目,自然而富有灵性。“文章”在此非现代写作作品之意,千万不要误解为“文章写得很差”的意思。
此句借橘喻人、以橘写志,融合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象征品格如橘般质朴与华美兼具,反对过度修饰或浮夸 ,体现了屈原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意为表皮颜色鲜亮,内里洁白,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精色:指橘子表皮颜色鲜艳明亮(青黄相间)。
内白:果肉洁白纯净,象征内在的高洁。
类:类似,如同。
任道:担当道义(或解作“可担重任”)。
此句以橘子的内外兼美(外有绚丽纹理,内有纯净本质),比喻德行高尚的贤士——外在才华卓然,内在操守坚贞,堪当大任。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意为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描绘橘树俊逸的外在形象。
“纷缊”(亦作“纷纭”):指橘树枝叶繁茂、香气氤氲的样子。
“宜修”:意为修饰得体、恰到好处。
“姱”:在这里指美好、美丽。
“不丑兮”:强调没有瑕疵或丑陋之处。
“姱而不丑兮”不仅形容橘树,更体现了屈原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的理想化表达。
该句是文章前半部分对橘树外在美的具体描写,象征着高洁、完美的品质
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