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余中先/郭昌京 (译)
这本书是米兰昆德拉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过,只是读了一部分,这次在当当买了好几本昆德拉的书,开始对他的作品进行“查漏补缺”。这本书总共包含了七个故事(七对于昆德拉有着不同非凡的意义),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叙事风格,却有着基本统一的主题,也是昆德拉的作品中的经典主题,有“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味道,读起来十分令人怀念。接下来我分别对这七个故事在我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作出叙述。
一、谁都笑不出来
谁能想到书名虽然叫好笑的爱,但上来就跟你说谁都笑不出来呢,这到底是让不让人笑了?不过确实也不一定是悖论,虽然很好笑,但是笑不出来。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游戏人生的一件典型事例,很荒诞,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昆德拉想表达的一些点:1.评价的主观性与可变性。男主过去的经历,正常情况下无人指摘,却在特殊情况下被人们带上有色眼镜进行批判。正如文中所说的“依照人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们中任何一个人的过去,都可以变成一个受人爱戴的国家领带人的历史,同样也可以变成一个罪犯的历史”;2.极权主义下私人生活的透明性。当时的捷克是个极权的共产主义国家,人们一旦被盯上,他的生活就变成透明的了,就像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K.一样,甚至在做爱的时候旁边都有他的两个仆人。“那些高墙只不过是用玻璃做的,透明若无”;3.个人生活历险的被强加性。主人公曾兴高采烈的以为是自己为自己的历险之马漂亮的备好了鞍,可是后来不幸的意识到原来的想法只不过是自己的幻想,这历险是外界强加在他身上的。在小说的艺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似的描写,“从前,堂吉诃德离开是为了选择他要的冒险,而现在,在这城堡之下的村庄里,他(K.)已经没有选择了,冒险是强加在他身上的”;4.谎言的不对等性。主人公虽然是个玩世不恭的人,抱着玩笑的态度对待生活,说谎如同正常说话一样,但是即使如此,在有些方面他是一句谎话也不愿说的,正如他对于文章的价值方面,不愿给一篇烂文章写推荐信。这是他价值观中作为严肃的存在,对于严肃的事情,他从不开玩笑;5.悲剧与喜剧的悖论。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几乎是失去了一切,包括工作、恋人以及自己的形象,但他仍然觉得这并不属于悲剧,倒是个喜剧。这里好像在颠覆我们对于悲剧和喜剧的印象,从结果看虽然是悲剧性的,但是整体都是在主人公的非严肃领域进行的,所以即使全都失去了,似乎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打击,甚至带点荒诞的喜剧性。
二、永恒欲望的金苹果
这篇的关键词在于“永恒欲望”,主人公马丁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定”和“挂钩”理论,标定代表着认识那些有魅力的姑娘,知道她们的信息,以待以后有机会挂上钩,而挂上钩就是指跟那些姑娘建立起联系,跟她相识,进一步地接近她。不难看出,根据他的理论就能知道这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却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甚至在挂上钩之后,只给那些姑娘留几个小时的时间,晚上要回家陪妻子玩游戏睡觉。他对于女人的追逐是一种绝对的追逐,他把追逐女人简化为一种卖弄技巧的练习,最终成为目的本身,甚至得手之后在遇到其他更有魅力的女人之后会轻易的放手,再次投身于追逐之中,导致最后其实什么也都没干成。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迷失于永恒的欲望之中。此外,这篇小说还提到了关于信任的悖论,“人们一旦把一件事情太当真,那么,信任就会把这件事推向荒诞的地步。一种政策的真正捍卫者,永远不会把这一政策的诡辩看得太认真,他们看重的,只是掩藏在这些诡辩之后的实际目标......那些把它们太当真的天真的人,迟早都会发现这里头矛盾多多,漏洞百出,都会开始反叛,最终可耻地成为叛徒者和变节者......”
三、搭车游戏
这篇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挺深的,人永远不要假装成别人。在这个游戏里,女主为了满足男主对于轻佻的渴望,完全的满足他,属于他,于是扮演了一个从来没有表现过的自己,一个十分轻佻的搭车女郎。然而在女主扮演别人的时候,男主却觉得这就是女主灵魂的一部分,只不过一直被隐藏起来了,可这样的轻佻反而是男主所讨厌的,他之所以和她在一起正是看上了她的羞涩。男主虽然喜欢轻佻的搭车女郎,但仅属于短暂的邂逅,并不希望自己的伴侣也是这样。可是这只不过是女主的角色扮演,然而这种扮演能否代表属于她人格的一部分?答案我不知道,但是这种扮演只会让人感到厌恶,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扮演不属于自己的那个人,会让人觉得这就是你,我竟然没有发现,你是这样的人。不可否认,人的灵魂与人格具有多重性,黑塞的荒原狼已经给我们深刻的展示了人格的巨大分裂,通过这个游戏,女主似乎也适应了自己的这部分人格。然而当她想结束这个游戏的时候,却已无法挽回,游戏成了个陷阱,“在游戏中,人是不自由的,对游戏者而言,游戏是一个陷阱,假如这本不是一场游戏,假如他们是两个陌生人,彼此根本不认识,那么搭车姑娘恐怕早就感到自己受了侮辱,而且早就走掉了,但是在一场游戏中,她就没有办法一走了之。”
四、座谈会
按照佛朗索瓦写的后序中的理论,4作为7的中位数,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1和7、2和6、3和5分别相互呼应,而4则是三个环所围绕的核心。不可否认,这篇确实很出彩,戏剧和叙事恰当的结合,涵盖了很多的内容与理论。1.爱情的悖论。上了年纪的主任医生说“我亲爱的同事们,一个人的最大不幸,在于一次幸福的婚姻,没有任何离婚的希望。”这句话我们看起来可真的太好笑了,幸福的婚姻却被说成最大的不幸。可是,要知道他说的是婚姻,而不是幸福的爱情,他爱着一个年轻的情人,却没有离婚的可能。但是他在结婚的时候难道不是也认为自己爱着对方才选择结婚的吗,只不过是经历了这么多年,婚姻的爱情在他看来已经称不上是爱情了,反而被称之为不幸,我认为这是悖论;2.个人选择及其行为的无目的性、自由性。哈威尔拒绝逻辑和理性推理得出的必然性结论,甚至是刻意避免。“我兴许想对必然性说一声不,把因果规律绊倒在地。以一个自由仲裁者的任性,来改变万物的规律,来挫败无聊的预见。”就像我们总是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自杀,可或许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无原因无目的性的;3.主观判断所占据的重要性。这篇中关于伊丽莎白为什么自杀的辩论十分出彩,我认为其带有意识流的特色,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意识中产生了不同的印象,这在伍尔夫的作品中十分明显。书中以四个叙述者的角度分别讲述了伊丽莎白为什么选择自杀的原因,而前三个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实际上却是第四个人讲述的她并没有想自杀,只不过是因为煮咖啡的时候睡着了所导致的煤气泄漏;4.由于无知犯下的过错也应该承担。这一主题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也有体现,一个国家领导人犯了错误,而仅仅是因为他的无知,难道他就不需要对此负责任了吗?显然不是的,对于个人也同样如此,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无知或无意识负责;5.可怕的相对性。“他的每一个精神状态都自在的包含着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对立。”昆德拉热爱这份相对性,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提出那么多的悖论的原因之一,小说要起身迎击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一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真理,因此唯一能确定的便是关于不确定事物的智慧。人总是期望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这表明了对于人类事物本质相对性的无能承受。而我认为这份相对性把人的悲伤削弱一半的同时,把快乐也削弱了一半;6.征服者与收集者。“唐璜是一个征服者,甚至是一个大写的征服者。但是我要问问您,在一块没有人来抵抗您,一切都顺顺当当,一路畅通无阻的土地上,您怎么还会想成为一个征服者?唐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唐璜的后代在今天已经不再征服了,他做的只是收集。”风流成性的哈威尔几乎同意和所有女人睡觉,但是已经不是在征服,他没有对抗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收集,收集什么呢?后文会提到。
五、让先死者让位于后死者
这个篇名的字面意思是,女主的丈夫去世了,他的坟墓的租期到了,被后死的人占了他的墓,也就是所谓的先死者让位于后死者。而更深一层次我认为是在讲女主在丈夫死后,随之死去的身体让位于了后死的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实在丈夫死后,女主的儿子就给母亲立下了严格的寡妇之碑,厌恶她身上靠青春活力而存在的任何东西,他希望自己的母亲是一个老迈的人,不允许再有性生活。她虽然知道儿子是在把她推向坟墓,但她为了儿子也同意了,她相信自己的生命之美正是源于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另一个生命的后面。可是后来男主的出现,他们在十五年前的邂逅重新燃起了他的欲望,最终在他的不断追求下,女主放下了儿子为她立的身体限制,让位于了后死的道德限制。
六、哈威尔大夫二十年后
这里的哈威尔就是第四篇座谈会中的收集者哈威尔,上文中的形象延续到了这里,但是单独阅读本篇也不会有太大影响。首先显然,他老了,他的模样和身体都老了,使人无法相信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在色情行业里领头人物。同样,小说中的人物也会老去,不过他们老的方式是变得模糊不清,慢慢消失,最后混入空间的透明中。而一个真实的人物,或一个虚拟的人物,他真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文中年轻的记者有一个很爱的女朋友,但他却希望通过这位情爱大师的肯定来确认女朋友的价值。“他很看重他的女朋友得到社会的赞同,他知道,在女朋友身上,他的选择、他的趣味、他的层次因而也就是他本人在被人评价。正是因为他靠别人的评判行事,他不敢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相反,直到那时,他都只限于倾听舆论的声音并根据它说话做事。”然而这样的价值是虚幻的,是容易被戏耍的。其次,本篇也解释了哈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收集者。他是一个话语的收集者,是“为了让快乐的光点用一条绚丽的飘带把我们的青春和我们的年龄联系在一起,为了在永不熄灭的情火中保持我们的回忆”,所以他不会忘记和女人做爱的时候她们所说的话。然而这些是他认真严肃说的,还是戏耍记者的非严肃领域,我无从得知。
七、爱德华与上帝
这是最后一篇,也是唯一一篇涉及有上帝的。1.神学的诡辩。对于一个信仰上帝的人,该不该有性生活。摩西的十条戒律中的第七条是反通奸,也就是不允许有性生活。而圣奥古斯丁说,“爱上帝,做你想做之事”,表明对于热爱上帝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受禁的;2.认识与信仰之间的矛盾。爱德华在假装自己相信上帝的时候和大家说,“我不愿相信上帝,但我相信.....我意识到信仰上帝导致蒙昧,我意识到上帝最好还是不存在。但是我怎么办呢?在这儿,在我心里,我感到他的存在”;3.没有本质的存在。爱德华虽然一开始是假装上帝,目的仅仅是为了和信仰上帝的女友睡觉,可是后来他感受到了对上帝的渴望,“因为只有上帝被免除了显现的义务,并且可以满意于仅仅存在。因为他独自就构成惟其没有本质就更存在的这一世界的基本反命题”。此外,还可以从爱德华的身上看到1984中有自我意识的主人公的影子,他为了适应没有本质的存在而模仿他们,自己也慢慢加入了他们;4.实话与谎言背后的严肃与非严肃。这个问题在第一篇中就已涉及,在非严肃领域随意说谎的男主却无法在他的严肃领域说一句谎话。而这个问题我认为也是本书的核心。
本书名为好笑的爱,正如昆德拉所说,“不应该把这个标题理解为:有趣的爱情故事。爱情的概念总是与严肃连在一起。但是好笑的爱情,属于没有严肃性的爱情的范畴”。每个人对于严肃性的划分是不一样的,然而对待非严肃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说实话呢?昆德拉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假设你遇到一个疯子,他确信他是一条鱼,我们大家也都是鱼。你会同他争论吗?你会在他面前脱掉衣服向他证明你没有鳍吗?如果你只对他说实话,只说你对他的真正看法,也就是说,你赞成和一个疯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而你自己也是个疯子。我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恰恰也是这样。如果你固执地当面对它说实话,就意味着你认真看待这个世界。而认真地看待那些不怎么严肃的东西,其本身就失去了整个的严肃性。我本人,为了不认真地看待疯子,也为了自己不变成疯子,我必须撤谎。”然而非严肃性往往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坏结果,就像爱德华的哥哥一样,被当做有政治问题打到乡下,这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有很多。不仅如此,“如果当人们对任何事,也对任何人都不认真对待时,活在世上是多么悲惨啊!”。悲剧往往产生于个人的非严肃性挑战集体的严肃性,这好笑的非严肃性最终让谁都笑不出来,喔不对,这并不属于悲剧,倒是个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