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巅峰代表》绪论
绪论
说起中国文化,不能不说中国的汉字;有了奇妙的汉字结构,才有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书法。
汉字是中国特独的文化,充满着无穷魅力。每个方块字都是一个奇妙无比的魔方,若懂得善加运用,不但可以用来开发智力,还可以实现千变万化、奥妙无比的艺术效果,现当代的日本人用汉字来训练和开发孩子的智力便是见证。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的,汉字的正式名称是在秦代之后,在汉代以前,主要以象形文字为主,较成熟时则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和古彝文。
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或象形文字,这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事物或思想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时期的产物,可分为四个类型——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是文字最原始的表现形式。
意音文字系统是最早的真正的书写体系。历史上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只有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但是,楔形文字和圣书字早已废止使用,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为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区所使用。除此之外,日本语和韩语(朝鲜语)也使用了部分汉字。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先生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或玉石上的刻画符号,他认为: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如果这些刻画是最早的汉字(或者说是汉字的雏形),那么汉字距今将有8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汉字是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之一,也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根据她的特色,分为六种构造条例,这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含义特点所总结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书”。“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此处只记述了“六书”之名,但具体内容没有解释。
到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才给予了详细讲解:“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沩,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2许慎的解释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仍以他所讲的为核心——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早期的汉字主要以象形文字为主,是我们华夏民族祖先们一种最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法,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字体。一般而言,象形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需要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四条腿的马,“鱼”(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艹)是两束草,“门”(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象形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主要体现在图画或线条上,象征性较强,但局限性也较大,有些事物是很难用图画或线条表达出来的,因此慢慢有了指事、形声、会意等手法来创造汉字。
指事字的特色是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等。
形声字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所属类别,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桐”,“木”是形旁,“同”是声旁,表示“桐”与树木有关,发音与“同”相近或相同。
会意字也是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并在一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器具“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伐”甲骨文从戈从人,表示以戈刃来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合在一起为伐;“男”字甲骨文从田从力,“力”象“耒”形,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合在一起为男。
转注字是一种完全同义词,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种说法。江声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如“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一例。
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用字常见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假借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因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造出文字来表现时,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如莫与暮、燃与然等。
最早的汉字,从新石器时代的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崖画石刻,再到公元前1400年商朝的甲骨文,一直到钟鼎文、石鼓文、籀文、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是中国书法的基石,也是源头之一。中国书法就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视觉艺术作品。中国书法与汉字是密不可分的,汉字的书法是中国所独创的表现艺术,因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美不胜收,故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古人说,书法同源。正如《法言义疏》中所说的:“昬昬,目所不见;忞忞,心所不了。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发成言,画纸成书。书有文质,言有史野,二者之来,皆由于心。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察言观书,断可识也。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3所以中国的书法,是写意的表达,是哲学的表达,是情感思维的表达。
古人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4中国书法的微妙,是笔与纸、气与度、构思与布局的奇妙结合,归根到底则是心灵意境的表现。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她运用笔的顺逆向背、轻重肥瘦,行云流水、笔断意连的构思,负阴抱阳、疏密相间的布局,以及墨之浓淡枯润等,便构划出一片艺术天地。无论笔墨构思,还是疏密布局,无不是心之所思的呈现,即意识思维的表现。所以,中国书法与绘画一样,精髓重在写意,重在气势,重在灵性。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也说过:“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笔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5可见,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需要着意构思,得其神韵方可。
中国书法是象形的艺术,也是绘画的艺术,同时也可以是抽象的表达,承接转折与点画断续之间,便可以勾画一片意境,一片山河,可通人心灵深处,故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可养生、养气、养神,也可以是哲学的表达、视觉的表达,但其实最重要的核心与本质,却是写意思维,用现代的词来说,就是抽象思维。
中国书法重在意境,所谓“笔断意连”、“形断气连”、“意先笔后”正说明这点。清代著名书法家冯班说:“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是法。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6明代书法家项穆就曾说过:“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角,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如庖丁之解牛,掌上之弄丸,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7由此可见,中国书法依然是重在整体,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史哲不分家的,无论是世界观还是人生观,注重是的整体,是圆融,是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如《老子》中所讲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因为如此,现当代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没有逻辑,是诡辩,是含糊其词”,其实是不同得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谐性,是立体的世界观。
中国文化多讲究诗意,着重幻实相结合的美感表达,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中国书法的独特性,是不同于西方美学的艺术表达,如“白马非马”、“一阴一阳之谓道”、“无为而无不为”之类,一般人很难读懂,但这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她可以是哲学的,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美学的,可以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达到动静结合、远近呼应的效果。
诗意的表达是中国文化常用的手法之一,涉及众多领域。例如,清代的著名书法理论家康有为这么形容中国书法:“夫书道犹兵也,心意者将军也,腕指者偏裨也,笔锋者先锋也,副毫者众队也,纸墨者器械也。古之书论,犹古兵法也。古碑犹古陈图也。执笔者束伍也,运笔者调卒也,选毫者先锋也。将军不熟于古兵法阵图,则无以为将军。偏裨不习熟将军之意旨,而致之士卒,不能束伍。或束伍不严,则无以为偏裨。毫不受令,则为骄兵,受而众队不齐心,则为偏师,为散勇。将卒至矣,器械不精良,或精良而不善用,亦无以杀敌致果。有一于此,皆可致败。名将练兵,岂可使有懈可击哉?若夫百练之师,熟于古兵法,加以神明变化,武穆曰:‘运用之妙,则在一心。’此又存乎其人矣。”8这说明了,中国书法的精髓是意识构图为先,以意识思维为主,书法的呈现即是写意思维的呈现。`
用现代的概念来说,写意思维也就是抽象思维。中国书法也可以说是抽象的艺术,这从英国文艺批评家赫伯特·里德的话得到证实,他在为美藉华人书画家蒋彝的《中国书法》一书的序中说道:“第一次拜读蒋先生的著作时,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美学与现代‘抽象’艺术美学之间的相似之处。”9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先生说过:“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10由此可见,写意思维在中国艺术中是何等地位。
天、道、气、心、性、仁、无等,都是中国哲学中最常见的字,所以也有学者从“气”的角度来阐述中国书法,如崔树强先生说:“书法的点画之所以能组成一个生命,就在于有气,有了气的充实和贯通,就有了血脉和气脉……” 11。其实,关于将书法比拟成人体气脉血肉,古人早就论述,如清代姚配中在《次包慎伯先生论书原韵》中说:“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折所以行气,气得则形体随之,无不如志,古人之缄秘开矣。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12石涛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也说:“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虽然,这些书论都讲到了“气”,但意在气先,气是意行,说到底气势与气脉也都是意识思维的流露。
古人不但以画入书法,以诗入书法,还以美学入书法,故书法有雄浑、古朴、刚健、秀逸、丰润等不同的意境美——可以说,中国书法中含摄了诗、画、音乐、哲学、美学等种种范畴,具有大写意、大文化格局的特征;其中,最关键的之处是在写意,“书圣”王羲之说过:“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13这段话是最有代表性的;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板桥题画三则》也说过:“……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可见意境的构思、思维的布局在书法的重要性。
本书将以历史、美学、哲学为脉络,着重探讨和论证写意思维与中国书法的关系,旁涉绘画、篆刻、文学以及未来艺术的趋势;同时,会以书法为骨干,写意思维为灵魂,旁涉传统艺术与哲学,从大文化格局来讨论中国书法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注释:
1. 《周礼·地官司徒》,周公旦/著
2.《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说文解字》,柴剑虹、李肇翔/主编,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1年,P876
3.《法言义疏》,汉·扬雄/著,晋·李轨/注,宋·司马光/集注
4.《笔论》,汉·蔡邕/著
5.《画禅室随笔·评书法》,明·董其昌/著
6.《钝吟书要》,清·冯班/著
7.《书法雅言·神化》,明·项穆/著
8.《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清·康有为/著
9.《书法文化精神》,王岳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
10.《书法文化精神》,王岳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46
11.《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崔树强/著,人民出版社,2010,P69
12.《书学拾遗·次包慎伯先生论书原韵》,姚配中/著,参见《明清书法论文选》,第824页
13.《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晋·王羲之,《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董友知/著,团结出版社,1988年一版,P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