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阳明《传习录》第39天
今天共读薛侃录一——四
今日共读,由丁凌雁老师领读,第一节印象深刻,因为高利娟老师在分享写作时引用过,我也挺喜欢,记录下来。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我不明白的一句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进出没有时间,不知它要到哪里。)
丁老师说她查了一下,但我也没跟上,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在陆澄录三一也出现了这两句,竟然没有印象了。“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孟子 告子上》)译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时间,也不知道它去的方向,这说的是心吗?
我的理解:一开始学习时,刚立下志向,会有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需要死守,学了段时间,不能只是死守,还需要体察、觉察自己的内心,是否是向善的,如果是,继续坚持,不是,那就需要调整方向。唐艳老师举了希特勒的例子,希物勒有志向,坚持自己的志向,但他却是一个大恶魔,他就是没有体察、觉察自己的善心。
后来王荣平老师提醒我们注意“心痛”二字,把它分开来理解,比如说我们是放在心上,当我们心痛的时间,我们是觉得心不好,还是觉得痛不好?如果觉得痛不好,我们就会用止疼片;如果觉得心有问题,就会去找医生,比如做心脏搭桥,或者是一些其他处理。如果我们只是在痛上去解决问题,那肯定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如果我们想把这个心给修好,那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你守着一个地方,因为心没有方向,这是出入无时,莫之所乡,所以我们不知道它去哪里,所以我们要不断去修这颗心,我们才能够让它达到一个上达之学,上达的境界。如希特勒想要统治世界,不惜残害百姓,他被私欲遮蔽,个人的私欲膨胀。我们要向内求,体察、觉察“本心”,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心没有方向,所以我们要修心,修善心。
我理解,先坚持志向,有方向后,时时体察、觉察自己的内心,在事上磨、心上炼,朝向善。
唐艳老师又提出一问题:朱熹和王阳明在入六功夫上的差别是什么?
老师们说到两点:一朱是格物致知,王是致知格物;二朱向外求,王向内求。还有一点的不同,阳明先生的心学有两个局限:一是阳明心学并不能应用于所有的事情。比如说登月,这个方面可能要用朱子理学这一套。二阳明心学是心学,它的限制是我们需要运用环境,同时也需要改造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把人的主观性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阳明先生过于强调致良知,而否定自然,否定具体知识的学习,与禅宗的顿悟很相似。
听了老师们的分享,有一点点清楚,但又不是特别清楚,还是需要查资料,再深入、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