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则楹联的探讨
20190515
阴/周三
关于一则楹联的探讨
草木兄,今天在诗联社群里看到你发的一则征集修改意见的楹联——二秩春秋,诗词歌赋联宏著;三七岁月,笔墨字文缀巨篇。我觉得,不是太好,有失你以往的水准。看来,即使才华横溢的诗文高手也有失准之时,难怪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对于此则楹联,我这里有几点粗浅的看法,请参考。
一、气魄与意象
诗文讲究风格,或缠绵悱恻,或深沉厚重,或大气磅礴等,都无不可,我们所熟知的司空图更是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歌从美学的角度以自然之意境为基点总结为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等二十四类,于此可见一斑。这里,我想说,该楹联给我的最直观的感觉便是缺乏风格中雄浑大气、纵横捭阖、开阔辽远的气魄。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联中有“二秩”“宏著”“岁月”“巨篇”等类词语,但却无与之相符的景象,使得徒有言语之虚,难尽宏大豪放之实。
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缺乏具体的意象。该联笼统过于虚浮,失之具体显得苍白匮乏。楹联脱胎于诗歌,而诗歌讲究的凝练精美等特色楹联亦自具备,如果诗歌的语言缺乏意象的话,就会导致直白肤浅,空虚乏味,直接的说就是缺乏含蓄之美。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都如此。
现在当我们去读胡适先生的白话诗集《尝试集》时,常常会觉得不好,缺乏文学性,原因就在于此,当然,我不是要否认其诗集开新文学之风气,对现代白话诗歌所起的滥觞之价值。想想后来的新月诗人为什么会强调并实践创作格律诗,不就是为了让白话诗更具美感吗?因为一首诗能称之为好诗,往往是就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来言的,二者占其一便有可观之处,兼而有之,则必是绝品之作。这也正是《再别康桥》、《错误》、《乡愁》等风行于世为人们钟爱的道理。
并且,不唯中国,外国的诗歌也是,看看泰戈尔的《飞鸟集》《吉檀迦利》,惠特曼的《草叶集》,还有雪莱的《西风颂》等莫不如此。
此一楹联,因无意象,导致在缺乏具体物事的支撑下徒具宏大之象,难有宏大之质。
二、合掌与遣词
以篇幅字数而论,诗歌尤其是律绝并不以多为胜,相反,它以短小精美、含蓄蕴藉为要旨。限于字数,所以,诗歌极为强调语言的精炼传神,强调思维的跳跃性和想象的丰富性奇特性,套之以楹联亦然,故楹联最为忌讳合掌,你想啊,本来字数就不多,还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穷就“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那怎么能舍得浪费任何一个字眼呢?你看此联,“二秩”与“三七”、“春秋”与“岁月”、“宏著”与“巨篇”数处合掌,这得浪费多少空间,少去多少奇词妙字诶!而且因为这些合掌词的出现,使得本联丧失了奇特丰富的想象,思维的跳跃性亦不复存在,又怎能让人读出优美读出感动呢?
探究一下合掌出现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在于遣词造句的失算,当然,也和构思脱不开关系。有了灵性的构思,才会有丰润精妙的语词如涌动的清泉自地下挡不住的汩汩流出,所谓“思如泉涌”“汪洋恣肆”即为此。不过,也需要自我的语言有一定的积累,胸中有丘壑,自能用之如手臂。举两例做说明如下。
1.民国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
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
2. 民国徐琪题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上之两例,遣词造句与构思谋划都极为精到绝妙,但却没有一处合掌之病。所以,想要治合掌之病,当需要多多积累词汇,多多谋划构思。
三、意境与灵魂
此一楹联的失当之处,我认为与意境的缺失也有关联。意境是诗词楹联的灵魂。你看上之题匡山书院联,它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在对清幽静谧环境的创设中,抒写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的情感,切教育之宗旨。第二则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以秋月喻淡泊旨趣,“孤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与“秋静”,相映成趣,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虚,营造出颇为惬意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耐人咏诵,从而共同完成了塑造三潭印月艺术形象的同一主题。
再看看你的这一联,可否有意境呢?我心中读出的除了空洞贫乏,除了思想苍白,除了内容单一之外,便再也填不进其余的东西了。可能意境的创造需要与个人的情感相应和,需要将情感深深地融入诗联之中,景与情和,情与意融,意催境生,意境便自然呼之欲出。
四、修改与留言
根据我上述的一些诗词楹联创作的主张,我觉得要想对你的这一楹联进行修改的话,可能不是只做做整容手术那么简单,应该还需要进行全身的如同刮骨疗伤一样的大手术,才能达到生死肉骨的效果。若果只进行整容式的对外在的简单修改,没有从内质上深挖,就如同一个人徒有其表而无有气质、素养,难以给人高贵优雅、顶礼膜拜的感受。
修改如下:
二秩春秋,繁花杏坛路,问老青山付月明,教育情怀不辍;
三生执念,碧瓦黉舍楼,听凭雅韵追琴瑟,弦歌志趣长存。
希望,我的这些浅见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我们每个人在欣赏时都会产生自己的一些见解,对于我所说的,或有赞成的,或有不赞成的,或另有高论的,愿群内的各位大师都能倾心指教,在此先行谢过。
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