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这个名字,有着诸多历史的文化的附加值。民国时期他就做到了"出名要趁早“令人刮目。早年轰动民国的安阳殷墟考古大发现一一刻字龟甲。即后来称的甲骨文。由此涌现出甲骨文研究的著名学者"甲骨四堂,郭董罗王"。郭即是郭沫若,字鼎堂。那时他年轻有为得让人吃惊。
再又是《女神》新诗的奠基之一,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宠的文人。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所要说的,也不多嘴其人其品,今天只就事论事,只说"木刻"的郭沫若。
敢说木刻的郭沫若,是因为才才淘得一本他的《百花齐放》之诗书。出版于1959年,集寻常百花以诗之,配以木刻插图。实话实说,近来忽然对流行民国的画笺信扎发生兴趣,才查阅了一些资料,就恰时地遇见这本五十年代的木刻画册,又是个熟识的名字,自然书与感慨并存了。
木刻,于中国,鲁迅先生有一段很权威的话,这段话给国人研究木刻免去了不少弯路一一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创作木刻的影响。创作木刻的绍介,始于朝花社。“
现在,指民国时期。朝花社,为鲁迅主导创办的木刻画刊,并编选印行中国第一本版画书籍《近代木刻选集》。时为1928年前后。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行远及众。"尽知道鲁迅犀利的杂文,怪诞的小说,却蓦然回首,民国的木刻竟也是先生的功业。开山大师一般,和当时的郑振铎,叶灵凤等一起扛起了为中国木刻版画“续脉"的责任。而那时,先生的身体不断地被疾病困扰,直到去逝前的三个月,还在为一本木刻画册的出版题序。被他亲力亲为的《北平笺谱》成为民国时期木刻画史的巅峰之作,当日后另作篇幅。
木刻画被今人记忆,最常识最典型的,如手夹卷烟的鲁迅形象,独特的风骨。以及人所熟识的解放后独领风骚一时的”画本",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差不多就是常人对木刻画的认知。
好了,简单叙述了木刻,再回来说“木刻郭沫若“。记忆中,那时国内的文化人被称作文豪的并不很多,其中就有“郭老",外国的还如托尔斯泰大文豪等。现在习惯称什么家,大师,文化学者云云。而这本书,本应是以诗为主,木刻画为辅的设计。诗在左页,画于右页。一诗一花刻,一花一世界。不过上手之后,给人的感觉,却是倒过来看更符合本意。即木刻画为重,后"配"之以诗。可惜,那"百诗"读来实在是味同嚼蜡,当配角都嫌蹩脚。最是像文学化的政治化的花草说明书,又似乎草木的政治面貌栏的填写。诗不被恭维不敢拍马,为着保留良心,"百花“倒是名符其实的好。不信,摘一首作佐证。
水仙花一一
碧玉琢成的叶子,银白色的花,
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到处为家。
我们倒是反保守、反浪费的先河,
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
人们叫我们是水仙,倒也不错,
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
我们是促进派,而不是促退派,
年年春节,为大家合唱迎春歌。
这便是诗了。一百零一首,大略如此。实在挑不出若"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读不到"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诗味的句子。怎一点不见早年长诗《凤凰涅槃》的影?
还不信,再摘几句被他入诗的"丁香花“。"旧诗人的闲唠叨真正是无聊,说我们是什么`愁品',简直可笑,白花或紫花,香色都还不轻佻,折去献给劳模,是所心香拜祷。"以花的口吻,顺带讽刺了一下1927年的"雨巷“? 就有点借后来居上而不顾寡廉鲜耻了。宽容一点想,也许境况不同,诗的表情,脸色便跟着差异。爱情诗,颓废诗,朦胧诗,奋进诗,或者打油诗,的口味,便四菜一汤,各是各的味了。饥饿与温饱的情形,看面包的眼神,应是不同的。算我的吹毛求疵,却仍旧觉得,说一千道一万,诗的口感很重要。
所以,木刻画在这里,才更显得无比瑰丽,硕果仅存了。再看它们的作者,力群,李桦,黄永玉,马克,王琦,刘岘等等。个个民国留下来的木刻种子。
端详这本配诗的木刻,忽然发现,它应是白话文中最早的"草木诗经“了?于当今花草入诗的流行,算不算“本草纲目"诗的开端呢。
如今健在民国活化石般的黄永玉大师,竟也成当年这本书的"绿叶“,封面的牡丹图,即是他的刀笔。这实在又是一个美丽的邂逅。
"后记“,也很有意思,解释了"百花齐放",但他写了一0一首。其意"百花“不是"百花,而是包含一切的花。最后还“感谢全国生产大跌进的东风,这东风一吹,便使百花齐放了。“
那时,那诗,那书,那人,便可见一斑了。
民国的木刻,固然令人兴奋,却因有了后来的影印及电子技术的加入,各种复制手段的后起,让再精致的木刻,也只好昙花一现了。似乎,连整个的民国,也很有昙花一现的意味呢。但木刻画独有的风姿,历史地位,无可代替。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还是人们熟识的《凤凰涅槃》的作者。
以上,便是木刻的郭沫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