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和老师沟通笔记和感受
经过老师近两小时的指导和分析,让我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怎么处理问题,老师像妈妈带着学走路的孩子一样,真的是手把手的教,感恩能遇见能量满满,才华横溢,洞察力超强的默默老师!
接下来是和老师沟通指导做的笔记!
想要摆脱感觉每天忙碌又感觉想做的都没做怎么办?
每天做好规划,目标清晰,分轻重缓急,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做目标不一定能完成,不做目标一定完不成!对于有些想做,有些不想做,有些没做到,修炼了接纳自己的能力,能理解包容接纳自己,才能理解包容接纳别人,慢慢的格局就打开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
对于孩子数学成绩上不来,原因有很多,比如:被情绪控制了或没开窍,或考前焦虑或专注力没在这门学科上,如果被情绪控制了,注意力就在求结果上会去做,看似在学习但心里不踏实,不能享受这个过程,就做不到克服困难,享受学习,孩子就会把引起他做数学不舒服的感觉带入学习中,状态的不在线,就没办法提升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也提升不了孩子的成绩,对孩子要慢慢的放手,把大部分精力要放在自己的身上,孩子他有自己学习的方法,比如说利用辅导书,自己分析,从结果往回推演……这种状态孩子对学习就充满了信心,这就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释放发展、萌生了!爱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充分体验,相信孩子有向上、向美、向好的心,他知道什么是好的,做到什么样,是好的,怕做不好是害怕做不好后的结果,父母只要多鼓励他,在他需要的时候多帮助他,失败的时候接纳理解他,当我们放下高要求、高标准,孩子就会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我们要能接的住孩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就能找到怎么学习数学?怎么学习语文?怎么学习英语?找到各各学科的链接,学数学的这个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当孩子想好的心生发出来,他自己会想办法,妈妈,你给我买书,或者说你给我报班,当孩子说不想报班,那咱就不报认同他、尊重他,他会坚定执行自己选的,并且努力不断提高!
让孩子多体验,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玩儿上,方方面面的体验,体验的多了,孩子自然就能跟任何东西都建立起感受,这样孩子的内在就成长了,在写作文的时候,他就有了感受力,写的作文就会有血有肉有灵魂,假期马上来临了,在假期间肯定阅读运动少不了,还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写日记,哪怕最初写的就像流水账一样,一句两句也可以,写的不好,我们不批评不指责,不急于求成,让他写是为了让他练习观察记录感受一天中事情的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孩子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提升孩子的思维!
摔门事件:
孩子摔门,是孩子感觉妈妈是安全的,孩子在彰显自我,妈妈控制批评的语言,是想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孩子让妈妈感觉也是安全的,透过情绪看到真相,感觉自己被女儿伤到是被女儿的情绪裹挟了,没看到情绪下孩子的需求,我们要有在情绪中拨云见日的能力,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闭上眼睛,静心冥想,万里无云,湛蓝湛蓝的天空,光彩夺目的太阳,而眼前的这些不舒服和情绪,就是一片黑云,我看到黑云背后是万里无云温暖的阳光洒遍自己的全身,洒在自己的皮肤上,是什么感觉?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堂处,冥想,拨云见日,感受到了什么?我不在意乌云,我把它轻轻拨开不理它,然后我就看到了云层后面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我穿过这片黑云站在云层上,拨云见日!
不要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越自责越难受就会被情绪困住,每次感受到了,就是觉察,闭嘴,不处理,感受宇宙和太阳赋予我的能量,我可以和宇宙产生链接,接受这股无形的能量,我是自在的,我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负向情绪来了,不理他,把自己剥离出来!
遇到问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怎么面对?怎么解决?这样我们新的行为习惯模式就形成了,觉察有情绪不处理问题,敞开,拨离,去行动,就是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了,我们的感受力和觉察力是为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是自我检讨,自我全盘否定!对我就是这样子的,我的方式方法言行以及我的认知可能需要提高,但我不觉得自己错了,不去自我检讨,不去内耗!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自我检讨上,这么做并不利于解决问题,那就不做了!
提升思维的高度看:妈妈感觉孩子在命令我做饭。孩子的感受是:妈妈,我饿了,我感觉不舒服,(困了、饿了都是一种情绪)孩子的需求是:我需要妈妈帮我做饭,孩子在发出它的需求的信号,那我们就去满足她的需求嘛。我们要从当下的情绪看事情,果断放下过去的情绪,妈妈感觉孩子的口吻是命令不懂感恩,不尊重妈妈,不礼貌,这些都是“评判”长久负向的评判就会激发孩子的情绪,评判就像屏障一样,把两个人的链接给阻断隔开了就没法和对方取得链,妈妈可以这样说:你饿了啊,先认同他,时间的确不早了,都快中午了,妈妈没有及时给你做饭,孩子会感觉被看到,被认同,感觉到妈妈是在承担责任,可以和孩子用商量的口吻说宝贝,要么你先吃点饼干,喝包奶先垫补垫补,妈妈把这个写完了再给你做饭可以吗?不然中断思维就断掉了你给妈妈几分钟时间可以吗?接纳—理解—帮助—要求,帮助的这个过程妈妈提出的具体的帮助就是你先可以吃点零食垫补一下,解决你当下的不舒服的饥饿感,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在乎我的,你接纳了孩子,孩子就能接纳你!
你用情绪对抗她的情绪,她就用情绪对抗你的情绪,彼此就会都深陷情绪中!
妈妈的敏感是价值感和安全感低,被孩子否定就生出情绪,妈妈觉得孩子的的语言伤害妈妈,母亲的尊严从孩子出生,甚至说从怀孕开始就我是母亲的这个角色,就是她的母亲,不需要用孩子的言行来确定我们母亲(/父亲)的身份,也不需要孩子做父母想要的,以此来满足我自己作为父母的尊严,不要因孩子的评价就否认自己,让孩子来满足我们的价值高和安全感!孩子有情绪,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和孩子对着干,和孩子站在了敌对的立场,这才是对自己父母尊严的最大抹杀!不就是个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对抗吗?父母呢?
家里彼此间否定的东西太多,彼此都想在家里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于是通过否定别人,获得认同,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价值观!就是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的表现!
认同孩子的感受,不急于纠正孩子的问题,从我做起,不评判、不否定、不对抗、不攻击,不用情绪去说话!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共情,我们把责任揽过来,和孩子沟通给孩子时间空间处理情绪,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感受和需求,不把关注点放在情绪上,
一切存在都有合理性,人都有想得到认同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失去了价值感,会有不配得感,只有自己不断的优秀,得到别人的评价和认可,才能让自己有价值感!!而真正的价值感是自己觉得自己不错自己有价值自己配得!
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事后不做分析沟通复盘梳理,不敞开心菲和孩子交流当时彼此都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不做这些,这样的事还会不断的重复发生!什么都不做,一味地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想讨好弥补孩子,向孩子示好,其实弥补的是自己内心的愧疚感,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会让孩子感觉你是一个没有原则不安全的人!严慈有度是真爱,严在责任和德行,慈再接纳和帮助!和孩子一起梳理整个事件,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问题存在不解决,讨好孩子,孩子就觉得你应该讨好我,会有应该拥有的心态!
伤害后的弥补不是解决问题,通过沟通、看到孩子当时的感受和需求、划分责任边界,可以跟孩子表达说:妈妈那会儿情绪不好,没有及时的回应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啊?妈妈好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宝贝对不起,妈妈因为当时有情绪,没有及时的回应你,你记住,以后要你说了两三遍,妈妈肯定听的到,你给妈妈点时间和空间,让妈妈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我们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长期负能量积压就会形成负能量的情绪团,我们要理解、接纳、看到孩子的情绪,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接纳自己,理解接纳他人!
当自己出现“应该、必须、一定要”的字眼时,告诉自己,自己在评判了!!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完美就出现了!
和孩子说你不怎么样,不按我说的做不听我的,我就告诉爸爸,就是把爸爸和孩子放在了敌对关系,加深了孩子和爸爸的矛盾!
和孩子发生矛盾冲突,老公下班回来,和老公说我跟孩子发生点小矛盾,心里有一些小情绪,看到你了,我就觉得舒坦多了,因为你是我的依靠、你是我的后盾、你是能量的加油站,看到你情绪好,我就被你带动起来了,我就有能量去包容接纳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