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星斗像现在一样,散布无尽苍穹,给万物以遥想和渴望。
那时四季的界限尚未分明,那一天,阳光明媚,暖风轻吹,摇曳的柳枝上一只蛾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它还没来得及伸展四肢,就被眼前明亮清澈的光线震惊了,它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越来越强的欲望,这股欲望恰似一江春水,一泻千里,奔流不息。它一时忘记了自己孱弱的双翅,忘记了腹中难奈的饥饿,忘记了身处何方,它开始孤注一掷,逆光飞行。
但刚一离开自己寄居的巢,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它挣扎着爬进旁边嫩绿的草丛里,试图扑棱了一下翅膀,翅膀却不听使唤,它干脆就趴在那里,任那轻柔温和的光沐浴洗礼,但它内心的欲望并未削减一丝一毫。
它休息了一会儿,静静地,接着吮吸一点青草汁,又休息了一会儿,静静地。
夜幕降临,金色耀眼的光魔法般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银,这更让蛾着迷不已,它准备再次起飞,飞向那散发出银光的白玉盘,这次它飞了起来,它努力地飞了很久很久,圆盘和它的距离似乎还是那么远、那么远。它飞累了,再一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从此以后,它每天的生活都这样周而复始,休息、补充能量、飞向金盘或银盘、摔下来、休息。
寒来暑往,暮去朝来,尽管从未靠近过光源,蛾却一直没有放弃,直到一团火的出现。
那是一个月夜,摔到一层薄薄霜雪上的蛾,瑟缩着,正准备寻找食物,一簇金光扫过它的眼角,它激动地浑身颤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怎么……”,它后退了几步,眼泪从它干涩的眼角冒着丝丝热气啪嗒啪嗒地打在雪花上,雪花瞬间不见了。
眼睛怎会骗我?!那就是光,没有错,就是,和金盘发出来的一模一样,它已忘记此时已是繁星闪烁,夜幕低垂。
它集结了全部的能量,义无反顾,再次孤注一掷地冲那光飞去,它靠近了,靠近了,尽管它感到越来越热,越来越热,热得马上就要燃烧起来了,但它却没有停下,也没有转向,一直飞,一直飞,一直飞,直到与那団金光合二为一。
作者有言
生而为蛾,趋光而行
无惧风雨,合一何妨?!
飞蛾扑火典故(百科)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名叫到溉的人,他年少时,父母双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有时间便潜心苦学,积累了很多学问,成为一个聪敏有才的人。到溉为人豪放,性情直爽,后来为朝廷所用,官至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
到溉有个孙子,名叫荩,自小聪明过人,到溉十分喜欢他,一有时间就陪着他读书、写诗,养成了到荩喜爱诗文的好习惯。 到荩成年时在诗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到溉,颇得梁武帝的赞赏。
有一次,到溉与梁武帝聊天时,武帝开玩笑说:“你孙子的文章写得那样好,你的文章都是他为你代写的吧? ”为此,梁武帝还写了一首名为《连珠》 的诗,赐给了到溉。
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诗的大意是:
用砚台磨出墨汁来写文章,挥起笔来非常自如,这时就像飞 蛾扑火一样,完全忘记了自身可能随时会毁灭。不过你已是年迈之人了,何不让你的孙子荩来代替你写文章呢?
不久到荩即被梁武帝任命为丹阳(现江苏南部)尹丞。
科学解释(百科)
在亿万年前,没有人造火光 ,飞蛾完全靠天然光源日光、月光 或星光指引飞行。
由于太阳、月亮、星星距离地球都很远,它们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照到地球上可以认为是平行直线。当飞蛾直线飞行时,它在任何位置的前进方向与光线的夹角都是一个固定值。
可是,如果光源离得很近,比如火把或蜡烛,不能再将它们发出的光线看作平行光时,飞蛾却按照固有的习惯飞行,飞出的路线就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折向灯光光源的等角螺线,不断接近光源,最终丧命于火,即飞蛾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