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周仍然处在历史模块,通过讲解基辛格的成长经历,何帆老师从另外一个方向阐述了大国之间政治博弈、政府官员之间斗法的精彩。
一、幸运的青少年时期
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青少年时期的基辛格有其幸运之处:一是年幼时为了躲避纳粹的屠杀,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迁移到美国,如果没有其父母的果断决策,可能他们全家就会走上《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那样悲惨的道理;二是移民的国家是美国,适逢二战期间,为个人成长创造了空间,试想如果他不幸移民到法国,能否被接受尚难预料。由此收获有二:一是何帆老师所讲,虽然逃离德国时候来看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是作为当事人来讲,要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去到一个陌生的过度,下次决心实在困难,很多事情不是难在判断,而是难在行动;二是一个人所处的平台很重要,如果能够在一个向上的平台上,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概率无形中会增加很多。
二、努力积累很重要
基辛格是一个努力的人,而且对于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非常清晰,虽然人生轨迹并没有严格按照自己计划的路线行进,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一旦遇到机会的时候,他就能一飞冲天。关于基辛格的大学生涯,何帆老师专门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五要五不要,梳理如下:
大学里最需要做的五件事:一是读书。回想自己的大学就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就放飞了自己,现在留下的印象就是晚上看世界杯、上午看NBA的经历,还有上课忙于睡觉的场景,如果能够把大好时间用来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二是尽早认清自己的兴趣。可惜我上学的时候是工科,而毕业后还从事了自己最不喜欢的编程工作,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不够。三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的,可是基辛格遇到了艾略特,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艾略特的赏识,在证明自己能力的同时也验证了自己的眼光独到之处。四是尽快适应学术圈的生存规则。任何生态圈都有其的独特的规则,我们要融入这个生态圈就要改变自己,而不是让生态圈为自己而改变。家庭是一个生态圈、工作单位是一个生态圈,生态圈无处不在,要求我们须完善自身。五是对时代变化保持敏感。古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然不能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时刻保持敏感性,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感知,并在关键时刻相机而动。
在大学里不需要做的五件事:一是没必要广交朋友;二是没必要考第一名;三是不要在意自己的论文选题;四是没必要让论文紧跟潮流,写论文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五是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
包括他努力研究核战争、德国、越战等热点事件,为他后来的从政之路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曲折的从政经历
应该说基辛格政坛的初始选择并不好,综合衡量之下,他选择了身为贵族却缺乏从政智慧的洛克菲勒家族,而且自始至终都对洛克菲勒忠心耿耿,从而也被打上了洛克菲勒的标签,作为从政的最佳年龄,他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因为身上的烙印,却导致其不为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所重用;也是因为其烙印,最终被尼克松总统重用。通过阅读基辛格的从政经历,感慨有二:一是要成功,须有贵人助,尤其是在政坛,必须有人拉扯,方能成功,而且必须警惕的是,一旦被打上烙印,这一辈子都很难改变了,所以初始选择很重要,当然很多时候做出的选择是身不由己的;二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一定要淡然。基辛格虽然被肯尼迪所冷落,但是他仍然能够把握住热点,深入研究越战背后的机理,分析政府存在的弊端,为后来从政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最后还有一点收获就是在讲越战的时候谈到,美国对越发动战争是错误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大国,它有着巨大的犯错空间,而作为一个小国,就没有或者说犯错的空间很小,须慎之又慎。其实这个道理也适合于我们自身,如果你足够的强大,那么你的容错能力、抗打击能力就会很强;可是如果你很弱小的话,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对你造成致命的影响,正所谓“潜龙在渊、勿用”。共勉!